馮驥才《書房花木深》閱讀答案
就體裁而言,閱讀材料所選擇的文段涉及敘述體、論說體和應用體等多種文體;選材風格保靜予連續性,既注重題材的多樣化、現代化和生活化,又較為綜合地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貼近生活,貼近時代,體現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一重要理念。
書房花木深
馮驥才
一天忽發奇想,用一堆木頭在陽臺上搭一座木屋,還將剩餘的板條釘了幾隻方形的木桶,盛滿泥土,栽上植物,分別放在房間四角。鮮花罕有,綠葉為多。再擺上幾把藤椅,竹几,小桌,兩隻木筋裸露的老櫃子;各類藝術品隨心所欲地放置其間。還有一些老東西,如古鐘、儺面、鋼劍以及拆除老城時從地上揀起的鐵皮門牌高高矮矮掛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為一間新闢的書房,期待從中獲得新的靈感。誰料坐在裡邊竟寫不出東西來。白日裡,陽光進來一曬,沒有塗油漆松木的味道濃濃地冒出來,與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種享受生活的慾望被強烈地誘惑出來。享受對於寫作人來說是一種腐蝕。它使心靈鬆弛,握不住手裡沉重的筆了。
到了夜間,偏偏我在這書房各個角落裝了一些燈。這些燈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處很美,暗處神秘。如果再開啟音響,根本不可能再寫作了。
寫作是一種與世隔絕的想象之旅,是鑽到自己的心裡的一種生活,是精神孤獨者的文字放縱。在這樣的被各種美迷亂了心智的房子裡怎麼寫作呢?因此,我沒在這裡寫過一行字。每有“寫”的慾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間胡亂堆滿書卷與文稿的書房伏案而作。
(4)漸漸的這間搭在陽臺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顧。我只是想起給那些植物澆水才提著水壺進去,沒時間修葺與收拾。房內四處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無約束地瘋長起來。從雲南帶回來的田七,張著耳朵大的碧綠的圓葉子,沿著牆面向上爬,像是“攀巖”;幾棵年輕又旺足的綠蘿已經躥到房頂,一直鑽進燈罩裡;最具生氣的是窗臺那些泥槽裡生出的野草,已經把窗子下邊一半遮住,上邊一半又被蒲扇狀的葵葉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給這些濃密的枝葉撕成一束束,靜靜地斜在屋子當中。一天,兩隻小麻雀誤以為這裡是一片天然的樹叢,從敞著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飛了進來,使我欣喜之極,我怕驚嚇它們,不走進去,它們居然在裡邊快樂地鳴唱起來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氣質,並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絕對的自由自在。我便順從這個邏輯,只給它們澆水,澆點營養液,卻從不人為地改變它們。於是它們開始創造奇蹟——
(6)首先是那些長長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織成一道綠盈盈的幔帳。長春藤像長長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後在地上愈堆愈高。綠蘿是最調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亂“行走”——從桌子後邊鑽下去,從藤椅靠背的縫隙中伸出鮮亮的芽兒來。幾乎每次我走進這房間,都會驚奇地發現一個畫面:一些凋落的粉紅色的花瓣落滿一座木佛上;幾片黃葉蓋住桌上開啟的書;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綠蔓從杯柄中穿過,好似一彎嬌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於是,在我寫作過於勞頓之時,或在畫案上揮霍一通水墨之後,便會推開這房間的門兒,撩開密葉糾結的垂幔,獨坐其間,讓這種自在又鬆弛的美,平息一下寫作時心靈中湧動的風暴。
我開始認識到這間從不用來寫作的房間非凡的意義。雖然我不在這裡寫作,它卻是我寫作的一部分。
我前邊說,寫作是一種忘我的想象,只有離開寫作才回到現實來。這間小屋卻告訴我,我的寫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現實,放下筆坐在這裡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種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並把這種奇妙的感受告訴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現實與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實你們這種人理想與現實從來就是混成一團。你們總不滿現實,是因為你們太理想主義。你們的問題是總用理想要求現實,因此你們常常被現實擊倒在地,也常常苦惱和無奈。是不是?”
朋友的話不錯。於是當我坐在這間花木簇擁的木屋中,心裡常常會蹦出這麼一句話:
我們是天生用理想來生活的人! (選自《馮驥才散文選》)
1.搭在陽臺上的木屋最主要的特點是什麼?請簡要說明理由。
2.根據全文,按照要求把下面兩個小題的空格補寫完整。
(1)本文的結構脈絡:(每空15字左右)
① ( ) →②( ) →③( )→④( 認識到木屋非凡的意義 )
(2)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兩個字)
①□□—→②□□—→③喜悅—→④□□
3.下列句子都用到了“享受”一詞,它們的含義是否相同?為什麼?
①一種享受生活的慾望被強烈地誘惑出來。
②享受對於寫作人來說是一種腐蝕。
③放下筆坐在這裡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種理想。
4.作者不能在木屋裡寫作,卻又把它當做寫作的一部分。請簡要說明作者這樣說的原因。
5.第④⑥兩段的描寫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請作簡要分析。
《書房花木深》閱讀答案
1.最主要的特點:自然質樸,具有大自然野性的氣質。理由:①松木與植物散發著原汁原味的清香;②花草自由自在、毫無約束地瘋長;③猶如一片天然的樹叢,小鳥在這裡快樂鳴唱;④沒有人為的痕跡,有一種自在又鬆弛的美。
2.(1)本文的結構脈絡:
①木屋作為新書房,期待獲得新靈感—→②心智迷亂,無法寫作—→③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氣質—→④認識到木屋非凡的意義。
(2)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
①期待—→②失望—→③喜悅—→④激動
3.①與②“享受”的含義相同,它們是貶義詞,指的是貪圖安樂,使作者心靈鬆弛、心智迷亂,寫不出東西,甚至根本不可能再寫作。
③與①②“享受”的含義不同,它是褒義詞,指的是享受理想,這是一種奇妙的感受,是作者認識的昇華,表明作者認識到了木屋非凡的意義。
4.①木屋與作者的寫作活動密不可分。寫作是艱苦的勞動,作者在過於勞頓之時,可以在木屋裡享受自在又鬆弛的美,暫時平息創作的激情。
②木屋是作者把現實和理想聯絡起來的平臺。寫作時作者忘我地切入現實,不寫作時作者在木屋裡盡情地享受理想。
5.相同點:①描寫物件相同,都是描寫木屋中的各種花草;②描寫手法相同,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花草的蓬勃生機。
不同點:描寫作用不同,第(4)段著力表現花草的自然之美和天然之趣,讚美它們野性的氣質;第(6)段突出表現花草創造奇蹟,說明木屋與“我”寫作的密切關係,讚美木屋非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