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從眾心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在引導學生扎扎事實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這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就為學生理解課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地瞭解,課件的應用及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學習文章最後一段。最後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2

  在設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上。體現了“自讀發現──選讀探究──品讀感悟”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學習第二段時,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然後交流讀書後的感受,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圓明園佈局的獨特,景色的優美,收藏的珍貴。這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後,我讓學生帶著讚美和熱愛之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更加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學生透過一遍遍的朗讀,感悟到了這座萬園之園昔日的輝煌,感悟到了這種獨特的佈局中所蘊含的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限的讚美和熱愛,也為後一部分學生對侵略者把這麼美的一座園林毀滅掉而產生的滿腔怒火埋下伏筆──此時,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景觀越是發自內心的愛,後一部分就會對侵略者產生刻骨銘心的恨。

  我認為,語文學科的感悟能力至關重要,有所感才會有所悟,有所悟才會有所發,有所感悟才會培養愛美、審美情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鑑賞力,進而提高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鑑賞力,內化積累,激發創新,提高民族素質。在學習第二段時,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評價朗讀,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指出:“金碧輝煌”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建築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為了突出殿堂的這個特點,讀的時候應該把這個詞讀得重一些。“玲瓏剔透”這個詞,為了要突出“亭臺樓閣”小巧玲瓏的特點,應該讀得輕一點。在讀“買賣街”一句的時候,語調高一些;在讀山鄉村野那句的時候,語調低一些,也就是透過語調高低的變化,來表現出不同景點的特點。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輝煌,亭臺樓閣的玲瓏剔透,買賣街的熱鬧,山鄉村野的寧靜。我還在第三自然段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對讀,挑戰對手讀,朗讀擂臺賽等,課堂上透過朗朗的讀書聲,

  把學生帶進了昔日的圓明園內,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一會兒置身於“金碧輝煌的殿堂”;一會兒置身於“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一會兒置身於寬廣、寂靜的“山鄉村野”……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學生們領略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擁有眾多珍寶的園林卻毀滅了,我帶領學生再讀第一段話,進一步體會圓明園的毀滅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激發了對英法聯軍的仇恨之情。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畫出最能體現侵略者罪行的詞語,然後談感受,我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給與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這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無論學生怎樣去談,去理解,對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鳴。接著我又透過一段錄影,加深學生對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時學生的內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已經達到了極點,我順勢引導學生就帶著這種仇恨齊讀最後一段。那一句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朗讀,融進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的無限的痛惜和對侵略者無比的仇恨。讓聽的人彷彿有一種心碎的感覺:多麼令人惋惜,那無數的珍寶、瑰麗的園林。多麼令人憤怒,那些可恥的強盜。

  這一課的教學,使我又一次的體會到:讀,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實踐活動。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3

  今日上午講公開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要求經過朗讀、學習,想象以往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瞭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職責感。

  教學重點是介紹“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這部分的講讀資料時,我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讓學生依序朗讀課文資料,提出問題,在讀中思考、想象。

  因為當年的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在做課前的準備工作時,我安排學生蒐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資料,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自我瞭解到的圓明園,並思考課後練習題。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經過朗讀,找出文章該段落的重點句,然後展開想象,瞭解文字介紹中的圓明園。當學生逐漸梳理出文章層次與想象空間後,再借助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認為,僅有充分了解圓明園以往是一座怎樣宏偉與豐富的建築,對孩子才會有震撼力與感染力。所以該課時主觀的朗讀與課件直觀的音像圖片資料雙管齊下的教學手段十分重要,相得益彰。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祖國豐富館藏,傑出藝術品發出聲聲由衷的讚歎時,再順勢匯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課前蒐集準備的資料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學習有關圓明園被毀滅前的前期準備工作,經過讀與看,充分的醞釀後使學生完全地領悟了為什麼教師說,圓明園這三個字是國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紹說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最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軍可恥行徑感受憤怒與屈辱。

  學習完第5自然段後,學生紛紛表示對英法聯軍的憤怒恨,與對當時國力軟弱乏力的痛心。之後,我設計再次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觀看此刻的圓明園是什麼樣貌。告訴學生們回首歷史,讓人扼腕嘆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對於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昨日,今日,與明天,還能做些什麼由此引導學生記住國恥,明白落後就要捱打,僅有國家富饒,國力富強,才能夠避免這一恥辱重複上演。最終,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對著課件顯示的總結語起誓: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節教學課,針對我班學生朗讀平讀,唱讀的不良習慣。我注重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找出重音、停頓、快慢與情感的變化。並親自示範朗讀,使學生較快地瞭解到朗讀中如何將情感的滲透與讀的技巧相糅合,逐步養成良好的朗讀意識。並在教學中,注意教師引導語言的風趣與形象,使學生感興趣,有興趣,聽得入耳,構成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4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圓明園的毀滅》是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情懷”,訓練重點是“結合資料,體會課外表達的思想感情”。

  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和參考書,參考了大量的時代背景資料,並結合課後練習,確定了教學設計。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幾點比較滿意:

  一是在感情朗讀上。第三自然段講的是圓明園中風格各異的建築,比較有美感,我就把課外變成了一首詩,配上舒緩的音樂,讓學生讀出自豪和讚美;學習完第五自然段,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後,我又出示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相關內容,但原來的“有……還有……”變成了“沒有了……也沒有了……”,配上傷感的音樂,起到了很好的對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深感痛惜和悲憤。

  二是在重點問題“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的體會上。我把這個問題貫穿始終,從開始的點題,提出“不可估量”,到中間的“建築的輝煌”和“文物的寶貴”,藝術價值“不可估量”,還有毀滅的過程“掠奪”的不可估量和“毀壞”的不可估量,反覆讓學生體會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為感情的激發做好了準備,最後的“寫心裡話”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由於我的失誤,把本該安排在寫話前的動情朗讀遺忘了,導致感情激發不夠,準備的傷感的音樂也沒有用上,學生寫話就顯得不那麼觸動心靈了。

  最關鍵的部分進行得卻最失敗,教學目標沒有很好地實現,實在是一大敗筆。反思一下,還是自己的素養不夠,課堂上顧首不顧尾,心理素質也不過關,最重要的還是課備得不夠熟練,自己投入不夠。另外,自己的評價語言和總結語還是有些蒼白,課堂應變能力有待加強。一次歷練一次成長,雖然不足,但個人收穫還是蠻大的。繼續加油,一直在路上!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5

  《圓明園的毀滅》是這單元首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瞭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下面說說我教學這篇課文的一些感受。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文章的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於是,我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圖文和影片資料,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我用數量眾多的有關圓明園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教學中還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使學生深切感受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發出“圓明園真的太美了”這樣的感嘆。

  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引導孩子感受圓明園的毀滅———“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再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給學生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到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萬園之園頃刻間化為一片灰燼的無奈,讓學生在一種至惡至醜的情境中產生強烈震動,迅速投入到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體會強盜們的貪婪、瘋狂,真正瞭解到“國弱被人欺”的歷史原因,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洩到極點。這時組織學生說話練習:“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這樣同學們都感慨萬千。最後我再次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行徑仇恨……讓他們認識到了他們這一代肩挑重擔,必須發奮學習,保衛祖國,決不讓列強再踏進國土一步,要讓莊嚴的五星紅旗永遠高高地飄揚。

  在教學時由於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體驗沒有充分拓展開。在課上如果安排學生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6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寫作時,首尾呼應,題目是“毀滅”,但主要寫它的輝煌,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在教學課文前,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臺樓閣等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資料,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

  4、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搜索、整理資料的方法。圍繞目標我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人民為之惋惜。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世界人民也應感到惋惜。

  二、讚歎之情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舉世聞名”讓我們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讚歎。圓明園建築宏偉壯觀,充滿詩情畫意,“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圓明園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兩處“最”,讚歎之情溢於言表。

  三、仇恨之情

  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這些詞語寫出了侵略者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裡這是一個十分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麼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的時間裡,在英法聯軍的手裡化為灰燼,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特意播放了《圓明園》的紀錄片,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裡,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之情、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在課上談了自我的體會和感受,是那麼熱烈、那麼深刻、那麼感人。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7

  今天的收穫可真大!不僅是學生,更指我自己!

  備課時,壓根兒沒料到這麼經典的課文裡竟有病句!《圓明園的毀滅》的公開課已經聽過多節,自己也教過一遍,誰也沒發現呀!可能是我們太迷信權威,也可能是我們鑽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來,這個教訓值得吸取!

  新課程有一個全新的理念:教師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想,學生何嘗又不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呢?學生從書本上、從老師那裡獲取知識,的確沒錯!但學生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所獲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鍛鍊豈可小視?而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所獲取的東西我卻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因此,學生僅僅從書面上、從教師那兒獲取知識,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重視開發學生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相互討論、相互交流與相互幫助。

  值得慶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機會。當學生對課文提出質疑時,我心裡“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過神來,給了那個學生說下去的空間,聽了學生的陳述,我心中已是豁然開朗。可問題怎麼解決呢?我乾脆順勢將難題端給了學生,當時只是覺得既然問題從學生中產生,當應該由學生來作結,若我以“權威”的身份自居,一錘定音,似有不妥。於是就發生了學生“修改”課文的情形。就當時的課堂狀態及修改結果來看,似乎較為成功!其一是培養了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的科學態度;其二是讓學生平時所學的知識在特定的時刻得到了運用;其三是較好的開發了學生的潛能,豐富了這節課的課程資源;其四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對幾個句子的比較選擇,是說不出特別的道理的,憑的就是語感。

  這節課的教學,還讓我堅定了兩個認識:一、課改的實施,新課標的貫徹,並不是從使用新教材開始的,運用老教材開展教學,同樣可以進行課改、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進課堂、指導教學實踐。投身新課改,我們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別人的經驗。否則,我們將落伍於時代。二、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並不是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形式,另起爐灶。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我們應該採取一種揚棄的態度,好的仍要繼承併發揚,改革和捨棄的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只有那樣,我們才不會在新形勢下將課改神秘化、神聖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實施,不敢去探索。片斷中“自”和“至”的比較就很必要。而教學手段是十分傳統的,教學效果也不錯,我覺得這就不能丟掉。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

  五年級語文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公開課教學反思公開課結束之後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的課堂,發現了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教學過程來說,在第五段體會侵略者殘酷、野蠻時,設計了兩段話,讓學生分別讀,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刪掉,但是由於教室太亮,課件學生看不清,學生沒有體會出來,在學生沒有體會到時,我應該找一個或者兩個讀書有感情的學生讀一讀,或者我給學生讀一讀,這樣可能更利於學生體會。其次,我在範讀讓學生去體會第五段侵略者的嘴臉時,範讀沒有感情,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還有,小組討論那個環節給學生留的時間太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沒有找到正確句子時,引導偏離了問題核心。就課堂整體安排而言,內容太多,所以導致整節課都給人一種很緊張的感覺,沒有給學生留白、思考的時間。

  就教學語言上來說,教師評價語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課堂應該是有趣的、生動的,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我想,在語文教學這條他路上,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9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現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作者緊緊圍繞中心佈局謀篇,遣詞造句,語言生動,給人深刻的啟迪。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瞭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今天第一課時的內容就是感悟第2、3、4這三個自然段,走進昔日輝煌的圓明園。因為我認為:講毀滅,要引發學生的惋惜、憤慨之情,必須要學生先充分感悟被毀滅的東西有多麼美麗、多麼珍貴。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一、情境的成功創設教學一開始,我採用這樣的激情匯入“有一把火曾把恥辱烙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又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裡烙下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他們卻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地看著這座萬園之園被化成一片灰燼。”採用這樣激情的匯入,是為了創設情境,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一開始就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迅速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

  而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聯軍的暴虐和貪婪,孩子們個個氣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掄起拳頭痛打英法聯軍一頓。孩子們表露在臉上的情感變化,表達在語言上的慷慨激昂,說明這節課的情感目標已經達到了。

  二、學會蒐集與處理、運用課外資料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和學生用大量的課外資料做輔助。我放手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也充分地展示其語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拓展其思維的空間,自己去組織語言的表達方式。儘管他們的介紹不全、沒有圖片,但是能把冗長的資料濃縮成幾句話,能找準自己所需的東西,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力呢?我盡所能的引入資料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如圓明園面積大小的引入;圓明園內景觀的引入;圓明園毀滅情況的錄影引入等等。這些資料的引入都為了更好的理解文字內容,是在學習理解課文這後補充的。我認為這樣會更鮮明、更直接,不僅能讓學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觀的來看待這段歷史,而且能讓學生接觸、吸收多方各種知識,培養讀書的興趣。有了資料的補充,使文字豐厚生動起來,有了師生互動的交流,課堂活躍起來,課文就被吹進了生命的靈氣——有了血肉,於是它變得靈動起來。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充分給每個學生展示的舞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放英法聯軍放火焚燒圓明園的錄象時,由於氣氛壓抑,學生感覺時間比實際時間要長。這時候,我指出這只是短短的半分鐘,請他們換算三天三夜有多少個半分鐘。當學生得知這場大火有足足8640個半分鐘時,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時間怎麼會這樣長啊!在這樣長的時間裡會有多少東西化為灰燼啊!此時,學生就有了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我讓學生盡情展開想象,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從而達到了教學效果。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讓學生透過學習讀懂課文、理解課文。

  這篇課文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比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無比憎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圓明園毀滅的損失“不可估量”,再具體介紹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建築和珍貴文物,從而突出它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最後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毀滅圓明園的強盜行徑,從而激起人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作者透過美與醜,善與惡的對比,把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全文始終。透過一課時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遭八國聯軍損毀後的慘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但是由於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利用了資訊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透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使學生對圓明園的瞭解更加豐富,更貼近生活。

  二、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新思路,在教學設計,我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課件資源,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大力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養成一種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用資訊科技課前參與、課中探究、課後拓展的學習習慣,努力使學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識量。使資訊科技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工具。

  課前參與就是學生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之前,學生自主預習課文,初步瞭解所學內容,確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然後他們透過上網查詢、收集有關資料,如:文字、圖片等,然後進行分析歸納。這樣,為學生學習課文、深入瞭解課文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與問題走進課堂,促進了課上的學習。

  課中探究就是課上,學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資源真正的動起來,參與課堂,自己動手動腦,進行探究“為什麼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在彙報交流中學生結合資料學習文字,他們在資訊的獲取加工中理解課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精神。

  課後拓展,應用資訊科技,激發學生寫的慾望,使讀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將要下課時,我引導學生生成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把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再一次的應用資訊科技小組合作開展課後實踐活動。

  這樣,整節課資訊科技的應用,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 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表現出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讚歎和對侵略者的痛恨。

  3、瞭解圓明園的昔日輝煌及毀滅的過程,喚起學生捍衛祖國神聖尊嚴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瞭解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遭八國聯軍損毀後的慘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學生的資訊資料

  教學過程:一、引入:

  1、出示圖片,學生欣賞。

  解說: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它曾被人們譽為“人間天堂”、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也曾這樣讚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蹟,這個奇蹟就是圓明園。”遺憾的是昔日那些美麗的景色如今已經煙消雲散,被一場無情的大火化為灰燼。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這段屈辱的歷史《圓明園的毀滅》

  2、學生齊讀課題

  學生欣賞由老師解說配樂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圓明園的地位價值及毀滅的惋惜。讓學生真正融入到音樂、文字、影象中去,深入其中,進入情境,為學習課文,鋪設好了情感場。

  二、課中探究:

  (一)感知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昔日的圓明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概括得出: 舉世聞名

  (二)運用資源、共同探究

  1、學生默讀課文2-4節,想:為什麼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教師巡視指導學法。

  2、交流彙報:

  a宏偉建築:

  1)學生結合資料理解課文,體會讀讀。

  2)指名讀1—4句,閉眼想象圓明園中的宏偉建築。

  3)出示佈局圖,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建築?

  4)學生帶著體會到的感受讀最後一句話。

  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期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b歷史文物:

  1) 學生結合資料理解課文,體會讀

  2)問:你說收藏著珍貴文物的圓明園又可以稱之為什麼?

  3)齊讀最後一句話。

  &nb

  sp; 學生圍繞著“為什麼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他們透過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及課前整理的圖片、文字資訊資源瞭解到了圓明園的建築很美,歷史文物很多。然後在彙報交流中學生結合資料學習文字,他們在資訊的獲取加工中理解課文,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圓明園建築的宏偉、歷史文物的珍貴。這樣,資訊科技的應用,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利用媒體 深刻感悟

  昔日輝煌:

  1、出示課件

  2、學生說說看後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化為灰燼:

  1、導:同學們,就是這麼一個讓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的圓明園,就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變成了廢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讓我們看看那慘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錄影。

  3、帶著你的感受自己體會讀最後一節

  問:同學們,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呢?

  4、引導讀:圓明園是建築史上一個奇蹟,一個神話,可就是這樣的一座具有傳奇色彩,耗資巨大的皇家園林卻毀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場大火中。同學們, 下面我們一起讀最後一節,請把你們無法釋懷的痛、滿腔的恨讀出來。

  5、引讀:侵略者毀掉的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訴我們:

  為了讓學生深刻感悟到“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我再一次運用資訊科技為學生創設了體會圓明園輝煌的情境:看圓明園昔日輝煌的影視片段,看後學生不僅體會到了這就是舉世聞名;同時也使全體學生入境入情,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圓明園的熱愛之情,這樣使學生感悟、表達等綜合素養得到了培養。

  當學生用讀在抒發自己的自豪感後,我播放了圓明園的毀滅的影視片段,將英法聯軍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展現於課堂,我進一步激情導讀。這時學生情感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蠻,去表達對侵略軍的刻骨仇恨。

  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學生置身在當時的環境中,強化了直觀感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三、課外延伸

  1、讀寫結合

  圓明園被燒燬了,這個損失確實是巨大的、無法彌補的。如今,145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過去了,圓明園的廢墟始終屹立在那裡,它記載著帝國主義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記載著中華民族那段飽受屈辱的苦難歷史。同學們,假如此時此刻,你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會想些什麼呢?請你把它寫下來

  學生寫後讀一讀。

  望著燒後的廢墟,配著低沉的音樂,我進一步煽情,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受。此時的學生已經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這樣,資訊科技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寫的慾望,使讀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小結:忘卻歷史就是背叛,為了讓火燒圓明園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讓我們時刻記住“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3、佈置作業:我們的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圓明園的還立在那裡,望著它,你還想知道什麼呢?下課之後,請同學們分組合作再來查詢一些資料,然後把你們知道的發到學校論壇。

  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識量。在課後,我引導學生生成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把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再一次的應用資訊科技小組合作開展課後實踐活動。這再一次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資訊科技的工具性。

  板書: 圓明園的毀滅

  宏偉建築

  舉世聞名 化為灰燼

  珍貴文物

  教學反思:

  1、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普通教學環境下,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學習,瞭解有關圓明園的歷史、風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建設祖國的責任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這節語文課和現代資訊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養成一種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用資訊科技課前參與、課中探究、課後拓展的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1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我以三大學習主題為主線:“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

  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後,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遊,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製成了圖文並茂的風光介紹,並輔以導遊解說詞,這樣學生帶著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後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洩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這樣學習者透過將網上搜索到的資訊進行加工、編碼、儲存以及對原有經驗進行改組後,進一步建構了學習者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系統。

  基於網路環境的閱讀中,網路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學生進行學習的工具,學生透過網路獲取學習的資訊並進行交流和反饋,達到主動地把握知識,主動地發現學習規律,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同時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於網路環境下閱讀的學習環境,使教學過程成為透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深化認識等環節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閱讀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老師更新觀念,大膽地引進和創新,積極開發學習資源,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2

  今天上午講公開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要求透過朗讀、學習,想象曾經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瞭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是介紹“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這部分的講讀內容時,我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讓學生依序朗讀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在讀中思考、想象。

  因為當年的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在做課前的準備工作時,我安排學生蒐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資料,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圓明園,並思考課後練習題。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找出文章該段落的重點句,然後展開想象,瞭解文字介紹中的圓明園。當學生逐漸梳理出文章層次與想象空間後,再借助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認為,只有充分了解圓明園曾經是一座怎樣宏偉與豐富的建築,對孩子才會有震撼力與感染力。因此該課時主觀的朗讀與課件直觀的音像圖片資料雙管齊下的教學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祖國豐富館藏,傑出藝術品發出聲聲由衷的讚歎時,再順勢匯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課前蒐集準備的資料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學習有關圓明園被毀滅前的前期準備工作,經過讀與看,充分的醞釀後使學生完全地領悟了為什麼老師說,圓明園這三個字是國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紹說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最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軍可恥行徑感受憤怒與屈辱。

  學習完第5自然段後,學生紛紛表示對英法聯軍的憤怒恨,與對當時國力軟弱乏力的痛心。接著,我設計再次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觀看現在的圓明園是什麼樣子。告訴學生們回首歷史,讓人扼腕嘆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對於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還能做些什麼?由此引導學生記住國恥,明白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國家富饒,國力富強,才能夠避免這一恥辱重複上演。最後,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對著課件顯示的總結語起誓: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節教學課,針對我班學生朗讀平讀,唱讀的不良習慣。我注重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找出重音、停頓、快慢與情感的變化。並親自示範朗讀,使學生較快地瞭解到朗讀中如何將情感的滲透與讀的技巧相糅合,逐步養成良好的朗讀意識。並在教學中,注意教師引導語言的風趣與形象,使學生感興趣,有興趣,聽得入耳,形成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3

  圓明園被毀人民教育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卷第七單元閱讀文字。文字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和被侵略者踐踏破壞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和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緬懷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記錄。文字中介紹的材料已消失,無法複製。引導學生在腦海中閱讀、感受、想象和再現其過去的風景已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教學和指導,我有以下初步感受:

  一.清晰的思考,前後呼應。

  (I)走近圓明園從雨果寫給巴雷特船長的信開始,讓學生談論他們的感受,激發他們的情緒。

  (二)進入頤和園,並在文字中查封了三句話來評價頤和園被世界稱為皇家花園。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是建築藝術的精髓。瞭解“圓明園輝煌的39年曆史”和“圓明園的毀滅”,讓學生們感受到圓明園的破壞是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III)走出圓明園學習課文後,原聲帶展示了圓明園的廢墟,並進行了擴充套件和昇華,想象並寫道:如果你站在圓明園遺址旁,你會說什麼?最後,用雨果的話結束這節課。教學理念簡潔明瞭,前後呼應。

  二,刺激情感的感性知識。

  為了達到本課程的情感目標,突破難點,我在課前收集了大量關於頤和園的資料,向同學們展示了頤和園的輝煌。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是建築藝術的精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讓學生見證和感受其萬園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當你深愛時,你才能深恨。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這些影片材料分三步使用: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交流;第二,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焚燒圓明園的影片,促進學生情感的爆發;第三,在開始學習課文自然段落2、3和4時,大聲朗讀並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片教材縮小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看到這些照片後,學生們大吃一驚。當播放在圓明園大火中燒燬的影視資料時,學生們感到遺憾和憤慨。最後,部分情緒閱讀不需要太多指導。

  三、以閱讀為基礎,體驗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應在積極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一定的感知和思維,受情感影響,獲得思想啟蒙,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的獨特感情,,經驗和理解,“古人也說過:“百讀不厭”,在這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的特點,“讀是基礎,讀代替說,熟讀變成背誦,讀中理解”留出足夠的閱讀時間,採用自由閱讀、點名閱讀、默讀、同聲閱讀、示範閱讀等多種閱讀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理解,讓學生大聲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在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後,我們可以瞭解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理由,再次喚起他們的愛國熱情、悔恨和仇恨,從而進一步體會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四.擴充套件文字,整合理解。

  在學生、老師和課文之間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介紹了圓明園被毀的真實史料,包括“被搶材料”和“被毀材料”。閱讀後,請談談你內心的感受,這引發了學生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花園裡的美景,暢談”學生在這個教學環節的想象力太蒼白了。

  2.學生主動性未充分調動,師生互動不到位。

  講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讓我意識到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活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4

  我執教完《圓明園的毀滅》之後,回想整個過程。在這次磨課中,我對這篇課文進行三次備課,每一次備課都經歷不一樣的思考。備課只是課堂教學的前奏,上課是課堂教學的平臺,課後評議是課堂教學的診斷糾正,我認為這是以磨課作為教學的新起點,追求教師教學發展的長遠之路。本次磨課研修的任務主要圍繞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展開的,我是執教的老師,也注意在這方面進行思考和總結。我有了新的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師動態的引導

  備課中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出發點有三方面,一是語文課程標準;二是學生學習的認知特點;三是教材的特點。這三方面中包含著動態的因素和靜態的因素。其中學生和教師的課堂交流是動態的,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思維碰撞也是動態的。因此,課堂教學就會有預設和生成。那麼,預設是教學目標的期待,生成包含預期目標的落實和新教學點的形成,這些都是動態的。不管是預設還是生成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圍繞課時目標的落實主要體現在課堂中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都是以落實教學目標為基本。那麼,我覺得課堂上能不能落實好教學目標,教師的引導是很重要的。

  在備課中,我也具體考慮到課堂中教師的行為和教師言語的具體操作,可是在實際課堂中,面對學生時我的引導隨著教學一步步地進行也伴隨著變化。因此,我發現預設中的引導有些是沒有預期完成的,課堂中教師的引導又是進行教學的橋樑。所以,我的引導也應該不斷地變化,以學生的課堂學習為基礎,對學生進行隨機地引導,從而努力落實教學目標。

  課堂中,師生進行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圓明園的損失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之後,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學生的理解很多是質疑。他們結合自己的認識更多的想到:“為什麼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皇家園林那麼多,為什麼單單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還是世界歷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等等。我在預設教學中,沒有考慮到學生會有這麼多的疑問,我以為他們會依據這段的描述,談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圓明園的毀滅方面。沒想到大部分學生是在懷疑作者的描述是否屬實,這就是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可見,這對我也是一個無法預料的問題。如何接著學生的疑問進行下面的教學環節,繼續完成教學目標成為擺在我面前的問題。如果忽視不管,只說很好是不行的;如果就這些問題抓住不放,也是不可取的。我在課堂上的處理是先表揚學生的質疑態度,而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繼續讀文章的二至四自然段。課下在反思中,我發現我的這種做法是有頭無尾,沒有讓學生在學完第四自然段之後進行自我回答。這是我失誤的地方,原因就出在教師的引導和教師對學生前後學習的完整性上把握不牢固,對學生的課堂實際學習現狀重視不高,總有種背教案的傾向,沒有真正意義上面對學生的實際學習。

  二、學生動態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可以評估的,但是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變化是不能預測的。這節課上,學生學習的態度很積極,學習的興趣很濃厚。每個學生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都充滿著期待,當然我也一樣。怎樣利用好這種期待的情感,把它作為學習的動力,是很關鍵的。這裡就提到學生的學習也是動態發展的,包括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也包括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總之,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學習變化,尤其是思想的變化和學習能力的變化,這對落實好教學目標是極其重要的。

  課堂中學生在詞語學習中情緒高漲,掌握詞語的效果很好。可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問題的難度,學生在不斷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慢慢變慢,需要靜靜思考的空間。教師不能為急於得到答案和進行下一環節而盲目評價和引導。所以在動態變化的課堂中,面對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實施教學。

  三、教學目標的動態發展

  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是共同的實施者。為了實現學生有實效的發展,學生應具備的語文能力,師生應該共同完成教學目標。雖然教師經過不斷地備課和教後反思,不斷地完善教學設計和定位教學目標,我們共同的目標就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因此教學目標也是動態的,我們為了落實和鞏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能力。我們應該面對實際的教學現狀,認真探索教學的實施問題,探索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更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方向。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5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資料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麼最終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到達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很多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僅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終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著自我體會到的經過朗讀表達出來。經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字,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字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說說心裡、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說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進取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僅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