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子吟> 《遊子吟》賞析

《遊子吟》賞析

《遊子吟》賞析

《遊子吟》賞析1

  遊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體裁:樂府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全文的意思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遊子吟》賞析2

  遊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 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 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 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 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 鬱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

《遊子吟》賞析3

  《勸學》

  今天覆習孟郊的《勸學》,原文如下: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這首詩大意是:只有擊打石頭,才會迸發出火花,才能實現生火的目的。如果不擊打,石頭原本什麼樣還是什麼樣,連一點兒煙也不會冒出。同樣的道理,人也是這樣,只有透過學習,才能掌握各種知識,才能明白事務的法則和規律;沒有人生而知之,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人不是天然就會很多知識的。任何事情都必須自己去實踐,在實際運用中再認識、再提高。別人得到的知識,於己無關,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是人生最好的年華,必須不辜負青春、不辜負時光,趁早努力。人生短暫,怎麼可能長期都是“少年”。

  孟郊這首《勸學》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四句四十個字,採取類比的方式,用石頭只有擊打才能產生火花的生動比喻,闡述了人如果不好好學習,知識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世上只有“學而知之”,不存在“生而知之”,而且,學習“須早為”,必須趁早、趁青春年少,如果一旦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少年時光不會重來,從而深入淺出地論述了學習讀書的重要性。

《遊子吟》賞析4

  《遊子吟》

  今天覆習孟郊的《遊子吟》,原文如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的大意是:夜已深沉,在昏暗的油燈下,慈祥的母親不停地揮動著手中的針線。那是母親為了離鄉遠行的兒子,在精心地連夜趕製他身上的衣衫。將要出行了,母親還在一針一線,認認真真,密密匝匝地縫綴著。總是擔心,兒子歸家歸得晚,一人在外,衣服破損了,無人幫他縫補。父母恩情似海深,母愛如春天般溫暖,像陽光一樣照耀著子女。相較於父母恩情,子女那微不足道的孝心就像小草那樣微小,簡直不值一提。有誰敢說,這一點點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在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有力地說明這首《遊子吟》寫於溧陽(今屬江蘇)。據資料記載,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他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孟郊這首《遊子吟》是一首著名的歌頌偉大母愛的五言詩。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透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孟郊對母愛的無尚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毫無華麗詞藻,毫無雕飾痕跡,而是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可以說老幼皆知、耳熟能詳。

  縱觀全詩,情真意切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這是一首發自肺腑的母愛頌歌。孟郊在這首《遊子吟》中,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千百年來撥動無數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讀到這首詩,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親,想起母親疼愛自己的點點滴滴,情到深處,也許會眼角溼潤,也許會止不住流下晶瑩的淚珠。據說,前些年,香港舉辦了一項活動——“我最愛的十首唐詩”,評選結果按得票多少為序,最後在眾多唐詩中,孟郊的《遊子吟》名列榜首。而且,這首詩還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

《遊子吟》賞析5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居蒿山,與韓愈是好朋友。一生窮困,近50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追求奇特的構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多表現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意恐:擔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處指遊子的心。

  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這裡比喻母愛。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個春天。暉,陽光。

  古詩今譯

  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

  名句賞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50歲才中進士,當上溧陽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於此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揭示了母愛的偉大: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由於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母愛是不期望報答,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是無窮無盡的。詩歌畫面簡潔,語言樸素,而內涵深厚,動人心絃,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遊子吟》賞析6

  《遊子吟》全詩賞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

  孟郊(751年-815年),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遊子吟》賞析7

  [唐]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釋:

  1、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一針一線仔細地為他縫衣服。密密的線腳,寄託了母親那麼多愛撫和擔心。母親擔心兒子回來得遲,所以密密地縫,衣服可以穿得長久一些;兒子體會母親的愛心,希望能夠早一些歸家。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把自己比作春天的小草,把母愛比作春天的陽光,小草無論如何也不能報答陽光哺育的恩情。

  賞析:

  孟郊的父親死得很早,他的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三個兒子養大。孟郊成年後一直遠遊在外,直到他五十歲時,才在溧陽(今屬江蘇)做一個小官,將母親接到身邊贍養。這首詩就是這個時候寫的,表達了詩人對慈母非常深厚的感激之情,因此贏得了天下所有遊子的共鳴。遊子,指離家遠遊的人。

《遊子吟》賞析8

  《遊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遊子吟》註釋

  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遊子吟》譯文及註釋二

  《遊子吟》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遊子吟》註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遊子吟》創作背景

  《遊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所寫。作者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飽嘗了世態炎涼,更覺親情可貴,於是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遊子吟》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透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遊子吟》作者介紹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

《遊子吟》賞析9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孟郊,字東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勻才得到一個潭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會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遊子吟》,這是一首樂府詩,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此詩則是當時之作,親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生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都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實際上是兩個短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點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罵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裡既沒有語言,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著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二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詩人的反問句,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熱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悵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行,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讚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此詩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的濃郁醇美。

《遊子吟》賞析10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遊子吟》賞析11

  《遊子吟》全詩賞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詞語註釋

  【1】《遊子吟》:題下原注:“迎母溧上作。”當時作者居官溧陽縣尉時所作。

  【2】吟:吟誦,誦讀。

  【3】遊子:出門遠遊的人。即作者自己。

  【4】臨:將要

  【5】 意恐:心裡很擔心

  【6】歸:回家。

  【7】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兒女。

  【8】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譯文一

  慈母手中那一條條的針線,是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子女那小草一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譯文二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賞析12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遊子吟》

  【內容】: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人。進士出身,曾任溧陽尉、協律郎等職。他一生困頓,詩多不平之鳴,用字追求“瘦”、“硬”。有《孟東野集》。

  【註釋】: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遊子吟》賞析13

  原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註釋

  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形容非常微小。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

  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評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遊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所寫。作者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飽嘗了世態炎涼,更覺親情可貴,於是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左成文)

《遊子吟》賞析14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伸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古詩的意思是: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以前,是上語文課才知道這首古詩的意思,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這首古詩,只要是考試出這種題,我第一首想到底就是:《遊子吟》,這首詩你去細細品味就會被感動,尤其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在這句詩裡面,可以看出,母親告訴多麼的愛自己的孩子,但又要很久才能見到自己的孩子……

  從這首詩裡面,我知道了:全世界最偉大的愛就是母愛!所以,我長大一定要報答爸爸媽媽!!

  湖南長沙圭塘中心小學六年級:楊捷

  點評:《遊子吟》是很多孩子會念的第一首古詩,也因此懵懂的理解了母愛——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小作者也更深入的談談自己的感受,或者謝謝自己與媽媽之間的事,讓文章內容更飽滿。

《遊子吟》賞析15

  作品簡介《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透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作品原文

  遊子吟⑴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⑵。

  臨行密密縫⑶,意恐遲遲歸⑷。

  誰言寸草心⑸,報得三春暉⑹。

  註釋譯文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白話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創作背景

  《遊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作品鑑賞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名家點評

  《唐詩品彙》:劉雲:全是託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淡,詩之尤不朽者。

  《唐詩歸》:鍾雲:仁孝之言,自然風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親在遠遊者難讀。顧璘曰:所謂雅音,此等是也。

  《唐風懷》:南村曰:二語婉至多風,使人子讀之,愛慕油然自生,覺“昊天罔極”尚屬理語(末二句下)。

  《唐風定》:仁孝藹藹,萬古如新。

  《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元和間,詩道始雜,類各立門戶。孟東野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線……”真是《六經》鼓吹,當與退之《拘幽操》同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翻似不經意。

  《柳亭詩話》:孟東野“慈母手中線”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足與李公垂“鋤禾日當午”並傳。

  《唐詩別裁》:即“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與昌黎之“臣罪當誅,天王聖明”同有千古。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故友人時稱“平昌孟東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諡貞曜先生。詩名甚籍,尤長五古,憤世嫉俗,但情緒低沉,語多苦澀,蘇軾將其與賈島並稱為“郊寒島瘦”。有《孟東野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