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子吟> 《遊子吟》譯文與創作背景

《遊子吟》譯文與創作背景

《遊子吟》譯文與創作背景

  導語:《遊子吟》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

  【譯文1】

  慈母做著手裡的針線活,為將要出遠門的兒子縫製衣服。外出的行裝,縫得密密實實,怕的是兒子短期內回不來,在外地沒有人給他縫補。誰能說細一嫩的小草能夠報答得了春天的陽光給它的恩情呢?孩子們同樣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惠呀!

  【譯文2】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譯文3】

  茲母用手中的線,縫好了出門遠行的兒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兒子臨行時密密麻麻地縫了一針又一針,心上怕的是獨生子遲遲不回家。誰說小草的嫩莖,能夠報答春天陽光的恩德。

  創作背景

  《遊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2]

  遊子吟介紹

  (唐代孟郊詩作)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透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作品原文

  遊子吟⑴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⑵。

  臨行密密縫⑶,意恐遲遲歸⑷。

  誰言寸草心⑸,報得三春暉⑹。

  註釋譯文

  遊子吟詞句註釋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遊子吟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遊子吟白話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