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子吟> 《遊子吟》作者孟郊簡介

《遊子吟》作者孟郊簡介

《遊子吟》作者孟郊簡介

  引導語:《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是歌頌母親的愛,也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以下是yjbys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遊子吟》作者孟郊簡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還需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閱讀應屆畢業生文學網(http://www.ruiwen.com/wenxue)。

  《遊子吟》作者孟郊簡介

  遊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註釋】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

  【軼事:巧挫欽差】

  唐朝時候,武康縣出了個才子叫孟郊。這個孟郊出身微賤,但讀書用功,方才出眾。

  一年冬天,有個欽差大臣來到武康縣瞭解民情。縣太爺大擺宴席,為欽差大人接風。正當縣太爺舉杯說“請”,欽差大人點頭應酬的辰光,身穿破爛綠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進來。縣太爺一見很不高興,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來了小叫花子,真掃雅興。”

  小孟郊氣憤地頂了一句:“家貧人不平,離地三 尺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獅子開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個上聯,你若對得出,就在這裡吃飯。若是對不出,我就判你個私闖公堂,打斷你的狗腿。”欽差大臣陰陽怪氣地說。

  “請吧。”小孟郊一點也不害怕。這欽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見對方是個小孩,便搖頭晃腦地說:“小小青蛙穿綠衣”

  小孟郊見這位欽差大臣身穿大紅蟒袍,又見席桌上有一道燒螃蟹,略一沉思,對道:“大大螃蟹著紅袍”

  欽差一聽,氣得渾身象篩糠,但有話說在先,又不好發作,便對縣官說:“給這小兒一個偏席,賞他口飯,看我再和他對。”

  這老欽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氣活現開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陰陽怪氣地說:“小小貓兒尋食吃”

  小孟郊看著象饞狗啃骨頭似的欽差大臣,又看著拍馬溜鬚的縣太爺,心想,你們這幫貪官汙吏,便怒氣衝衝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糧”。

  欽差大臣、縣太爺一聽嚇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來他們吃得正是救災的銀子呢,只好做賊心虛了。

  【故里】

  孟郊故里位於浙江德清縣城武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婦孺皆知。到了浙江德清縣城武康,方知這裡就是孟郊故里,詩人足跡猶存。清河坊故里,有東野古井和孟郊祠;德清博物館內,有“東野古井”碑和古井井圈;河濱公園內,有孟郊像;春暉公園內,有“慈母春暉”長幅浮雕,鐫刻了冰心書寫的《遊子吟》。

  【生平】

  孟郊:湖州武康人(今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縣),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崑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陽尉。其代表名詩《遊子吟》就是在溧陽時所作。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故有“詩囚”之稱,不事曹務,還被罰半俸。不久棄官。他前妻早死,三子夭折。仕途的坎坷,家境的悽苦,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極大的影響。元和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餘慶鎮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八月己亥(二十五)日(9月12日)暴病去世,時為元和九年(814年),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餘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