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子吟> 遊子吟翻譯及賞析

遊子吟翻譯及賞析

遊子吟翻譯及賞析

  導語:遊子吟這首詩是歌頌母愛的,表達母親的感情。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這首詩的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註釋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體名稱。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創作背景

  《遊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介紹

  在內容上,孟郊的詩超出了大曆、貞元時代那些狹窄的題材範圍。固然,他的詩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士對窮愁困苦的怨懟情緒,這是他屢試不第、仕途艱辛、中年喪子等生活遭遇決定的;但他還是能透過個人的命運看到一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並以詩來反映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針砭了社會上人際關係中的醜惡現象,有的則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鍾飲,到曉聞烹炮”與“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兩相對照,《織婦辭》描寫了織婦“如何織絝素,自著藍縷衣”的反常現象。他寫這種詩常有很深刻的心理體驗,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願為蛾,燒死彼華膏”之句,實非泛泛紀述民間疾苦者可比。應該說,在杜甫之後,孟郊又一次用詩歌深入地揭露了社會中貧富不均、苦樂懸殊的矛盾。孟郊還有一些詩描寫了平凡的人倫之愛,如《結愛》寫夫妻之愛,《杏殤》寫父子之愛,《遊子吟》寫母子之愛,這些題材已經在很長時間內被詩人們忽視了。

  孟郊接過元結一派手中的復古旗幟,在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繼續宣揚其復古思想。他宣揚仁義道德,歌頌堯舜古風,批判澆薄時風和叛亂犯上,處處顯示出一個偉岸君子的姿態,對時俗採取一種不合作態度:“恥與新學遊,願將古農齊。”他所結交的官僚和朋友,如鄭餘慶等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遣的人物。他標榜的“自是君子才,終是君子識”,其主要內含就在於不與時俗為伍,只求復古守道的知音的意願。他衛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動,與韓愈所倡導的“道”相近,而其生活準則正好是韓愈的“道”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孟郊不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創作中亦以宣揚這種“道”為目的。他的“補風教”、“證興亡”的創作宗旨,直陳元結的“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的原則,與元和時白居易的“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惟歌民生病,願得天子知”母、“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理論是一致的。因此孟郊雖然沒有直接參預韓愈的古文運動,也沒有象白居易那樣在鮮明的文學原則下以直言諷諫式的詩去千預政治,但他卻是自始至終地沿著恢復古道、整頓朝綱、淳化民俗、振興詩壇的道路走下去的,而復古,就是他在這條道路上的戰鬥宗黔和精神武器。他是一位復古思潮的傑出代表。因此他在中唐這個復古之風很濃的時代裡得到了在後來不可能有的讚譽。

  詩歌特點

  其一,古樸凝重,避熟避俗。孟郊詩歌與當時盛行的淺俗流易不同,具有古樸凝重的特點,在古樸自然中又營造出新鮮的藝術效果。孟郊慣用白描,《洛橋晚望》“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高簡,歷來為人稱道。《遊終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日,深谷晝未明”境界開闊。在句式上孟郊忌平緩流易,打破常規,力求古勁 折,以古文句法為詩。與五言詩歌上二下三的習慣不同,孟詩有上一下四的句子,如“藏千尋布水,出十八高僧”(《懷南嶽隱士二首》其一)、“磨一片嵌巖,書千古光輝”(《吊盧殷十首》其四),改變詩歌的傳統表達方式,給人新鮮的藝術感受。

  其二,險奇艱澀。精思苦吟。孟郊詩歌硬語盤空,他慣用死、剪、燒、骨、錄、折、斷、攢等狠字、硬語,營造奇崛的藝術感受。這一方面與他心情鬱悶、情緒低沉有關。在《夜感自遣》中,他說自己“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閒,心與身為仇”。苦苦地寫詩,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尋求新詞句,用過去詩中少見的僻字險韻與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壓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語言表現多帶有冷澀、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從而儘可能把內心的愁哀刻劃得入骨和驚聳人心,在這些詩中,他精心選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鑽心的動詞與“峭風”、“老蟲”、“病骨”、“鐵發”、“怒水”、“勁飆”、“黑草”、“冰錢”等感覺上屬於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構成了一組組險怪、生硬、艱澀的句子,傳達了他心中難言的憤懣愁苦。

  其三,情深致婉,氣勢磅礴。孟郊並非終身苦吟,其詩也並非全是硬語,韓愈看到他“敷柔肆紆餘”的一面,蘇拭喜愛他“鄙俚頗近古”的詩歌。孟郊不少詩歌具有古淡閒雅的特點,以平淡的詩語寫出深婉的情致,詩歌清新紆餘,跌君生姿。他既有具有悠遠情致的詩歌,又有具有“奮猛卷海僚”氣魄的作品。孟郊愁苦之詩所獲褒不一,而他古淡閒雅的詩歌獲得較為一致的好評。許學夷認為“郊五言古,以全集觀,誠蹇淫費力,不快人意;然其入錄者,語雖削,而體甚簡當,故其最上者不能竄易其字,其次者亦不能增損其句也。本傳謂其詩有理致,信哉。” 肯定“東野五言古,不事敷敘而兼用興比,故覺委婉有致” 獨特魅力。孟郊不少詩歌寫得語淺情深,《遊子吟》以平淡的語言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歸信吟》“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以心理細節打動人心。《列女操》、《薄命妾》、《塘下行》、《去婦篇》諸篇“情深致婉,妙有諷喻。……此公胸中眼底,大是不可方物,烏得舉其飢寒失聲之語而訾之。”與情深致婉相對應,孟詩還具有氣勢雄健的特點。他以“蕩”、“振”、“鎖”等硬語體現出山峰、建築的闊大氣象,將建築物、山峰寫得高插雲霄,橫亙天地之間,“地脊亞為崖, 出冥冥中。樓根插迥雲,殿翼翔危空”(《登華巖寺樓望終南山贈林校書兄弟》)、“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遊終南山》)描繪出雄健飛動的氣勢,反襯出一己的敝小。在表達風吹水嘯的意境時,孟郊常用“振空山”、“蕩天地”等寫出波及範圍之廣,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