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晏殊> 晏殊簡介

晏殊簡介

晏殊簡介

  著名詩人晏殊由於他一生富貴,所以他所作的詩中無愁苦之詞,但詩中似乎有一種潛伏的風情,不能傾瀉出來,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隱約地表達,適可而止。下面是對詩人晏殊的介紹,歡迎閱讀。

  【詩人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晏殊生平】

  991年,晏殊出生在江西臨川,兒時就是附近有名的神童。晏殊不僅天資聰穎,異於常人,讀書還什麼的用功刻苦。1004年,江西的巡撫為14歲的晏殊舉薦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晏殊不負眾人期望,竟中了進士。

  在殿試中,晏殊的'真誠與才華讓宋真宗十分讚賞,就安排了密閣深造的事情。1008年,晏殊的父親去世,回鄉守喪三年。期滿後,又被召回朝廷任職,被任命為同判太常禮院。同年,晏殊的母親去世,晏殊請辭不成,只好繼續在朝中任職。

  1027年,晏殊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還邀請了范仲淹前來教學。在教員合力之下,交到了一批有志之士。1032年,晏殊擔任參知政事,位同副宰相,因諫阻太后,被貶。在陳州、毫州當知州時,為了對抗西夏的入侵,晏殊制定了一系列的軍政條例。上行下效之下,很快就將西夏之亂平定下來。

  1042年,晏殊擔任同平章事(宋朝的宰相),後因撰修李宸妃墓誌之事,遭人彈劾,被貶知州。1055年,晏殊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51歲,諡號元獻。

  【詩詞成就】

  晏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合作,沒有一首是“次韻”之作。這可見晏殊填詞,純為抒寫自己的性情,不是為應酬而作(替歌女寫作不是普通所謂“應酬”)。因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時以詞作為進身之階或交友之贄,沒有把詞當作“敲門磚”,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詞中也沒有如柳永、張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種羈旅愁苦,這是由於他一生富貴,仕途坦蕩決定的。

  《東都事略》說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併為1卷,為《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清人輯有【晏文獻遺文】收入【宋四人集】中。

  【天賦才華】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創作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覆試“賦”時,看題後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它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遊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祿寺丞;次年,召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隨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宮,賜緋衣銀魚,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太常寺丞。爾後,歷任左正言、直史館、王府記室參軍、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權知制誥,判集賢殿。天禧四年(1020),為翰林學士、左庶子。其學識淵博,辦事幹練,真宗每遇疑難事,常以方寸小紙細書向其諮詢。他也將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獲真宗採納,被倚為股肱。

  乾興元年(1022),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援。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天聖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