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我喜歡辛棄疾

我喜歡辛棄疾

我喜歡辛棄疾

  我們為什麼會對辛棄疾有別樣的喜歡呢?讓我們看看網友寫的作文吧!

  我喜歡辛棄疾作文(一)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裡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我喜歡辛棄疾作文(二)

  辛棄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詞,是兩宋存詞最多的詞人.他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將一切可寫之事都引入詞作,“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同時,辛詞中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口語也用得靈動,風格多樣,熔鑄百家,形成了沉鬱悲壯的主體風格,也留下了《青玉案(元夕)》這樣的婉約佳作.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淡淡的憂愁,柔柔的惆悵,因為失去,所以尋找,就在傷心絕望之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到最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繁華熱鬧的元夕,滿目香豔的女子,都是為了襯托燈火闌珊處“那人”的清寂孤高、與眾不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苦苦尋覓中的豁然開朗,山窮水盡後的柳暗花明.這一神來之筆被王國維引用,作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經的第三種境界.雖已非詞中原意,竟也天衣無縫.

  辛棄疾還將大量典故融入詞中,增加了詞的底蘊.但辛詞用典過多有時也會造成詞作枯燥呆板,缺乏鮮明的形象,有些典故過於生僻,令讀者難以理解,因此受到批評.

  辛棄疾唱出了南宋詞壇的最強音,他用刀劍作詞,用生命輝煌,形成了雄渾豪放的“稼軒體”.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一些風格與他相近的詞人,人們稱他們為“辛派詞人”.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也許,辛棄疾只是璀璨星河中的一個傳說.他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守著歲月流逝,唱盡世間悲憤.讀著稼軒詞,我突然明白了,誰是天下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