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教學分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後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驚鵲﹑鳴蟬﹑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2005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並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於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於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彷彿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透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透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透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教學過程:
簡介教學流程:
引讀——與學生對話
複習《清平樂》,瞭解作者
破題,理解題目。
初讀——與文字對話
讀正確,讀流利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瞭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品讀——與作者對話
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聞到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並指導學生透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透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湧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擴讀——與宋詞對話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匯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後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詳談教學過程及特點: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注重個性培養,處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尊重每個學生的朗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內容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透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影片:
(播放影片)
“你從詞中感受到了什麼?用你聲情並茂的朗讀來表達。”這個問題貫穿於品讀詞作的環節始終。學生只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並賦予形象的體態語言,這時,他們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
2.作業安排賦予學生選擇權
校本教材內容的講授刻意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更多的是激發並保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最後,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可以自己嘗試再創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或其他宋詞作品,還可用為這首詞配上畫,再現黃沙嶺美麗的夜景………
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以誦讀代解析,感受全詞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