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藝術特點

《鄉愁》藝術特點

《鄉愁》藝術特點

  《鄉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詩。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於筆端。而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卻巧借“距離”表現出來。下面是《鄉愁》藝術特點,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詩中這樣的句子:“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由此可見,詩人在每個詩節中抒情時都給讀者設定了一個“距離”情境。從字面上看,似乎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細細地品味,卻覺得妙意無窮。

  先從時間上說,年少時,因為求學與母親產生“距離”,從而“鄉愁”產生;成年時,因為謀生,與新娘產生“距離”,“鄉愁”產生;人到中年,因為歲月無情,與母親陰陽相隔,“鄉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鄉愁”無時無刻不困擾著詩人。你看,詩人用“距離”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鄉愁”的存在。

  再從距離的實質性來看“距離”的妙用。我們都知道,距離產生美是靠距離的遠近來完成的。這還得從四個抒情物象說起。作者在四個不同的時間段用了四個不同的物象來傳送著“鄉愁”。分別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會發現,“郵票”“船票”連線的兩頭,距離較遠;而“墳墓”“海峽”連線的雙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我們再品味一下,你會發現詩中所傳送的鄉愁,距離較遠的,可以透過“郵票”“船票”來傳送,來傾訴,來實現;而看起來距離較近的,儘管距離是近了,似乎也可以傳送、可以傾訴,卻難以實現。真可謂“實遠而近,實近而遠也”。而真正困擾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雖近猶遠的鄉愁。作者便是藉著這微妙的“距離感”,讓讀者感受到鄉愁的存在、鄉愁的微妙與無奈。

  “有奈”是常人所共有的,能喚起讀者的共鳴;“無奈”才是本詩所要表現的主題。作者巧妙地借用“距離”讓讀者由遠而近,再由近及遠。遠近間鄉愁畢現,遠近間體味出鄉愁的無奈,遠近間主題實現,遠近間才真正品味出鄉愁的內在。因為本詩真正要表現的不是纏綿悱惻,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壯愛國情懷。

  如果沒有四個精練的物象,我們難以感受到鄉愁的存在;如果沒有“距離”我們便無法體味到“鄉愁”的真諦。

  鄉愁寫作特點

  1.託物寄情,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有所依託,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2. 意象單純而又豐富。詩歌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以時間的發展來綰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3.令人矚目的形式美。詩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詩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又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音樂之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4.時空結合。詩歌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間隔作為共同的特徵,時空結合,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更顯深邃雋永。

  拓展閱讀:《鄉愁》教學設想

  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下冊裡選錄的余光中的《鄉愁》一詩,看起來是一首很簡單的現代詩歌,但是它的內涵豐富、外延寬廣。尤其是欣賞《鄉愁》這一類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最大的困難就是讓從未曾嘗過背井離鄉之苦的學生進入到詩人所創設的感情環境中去。仔細看余光中的《鄉愁》,從頭至尾無一華麗的詩句,但詩行之間卻充溢著蕩氣迴腸的濃濃的愁緒。而這種濃濃的愁緒,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生領會的東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一切的創新才有實現的可能。所以,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課堂。

  第一步,我設計了一個有感染力的、能讓學生進入鄉愁情境的匯入。余光中的詩,因在赴美留學期間受了當地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十分注意節奏感,具有較強的音樂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詩作被人選中譜曲演唱,包括《鄉愁》亦是如此。其詩作中有一首堪稱鄉愁的姊妹篇的《鄉愁四韻》,由臺灣民謠歌手羅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簡單動聽,音畫的結合將鄉愁的氣氛渲染得極好,令聽者不免愁上心頭,頗有繞樑三日之感。學生在欣賞此曲之後,很自然地進入到濃濃的鄉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這個好的開端就等於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美好詩歌世界的大門。

  不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無法對詩歌有透徹的瞭解。為了不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懶惰和依賴的習慣,我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余光中,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他們課外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的瞭解。結果在課下,學生透過各種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詳盡的余光中的資料,我在課堂上只作適當的補充,主要側重於餘詩的特點以及終其一生的鄉愁情結。

  朗誦朗誦再朗誦,多種形式、反覆地再現詩歌的聲音形象,始終是學生理解詩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欣賞詩歌純粹的主體,朗誦的過程,他們是自己在教自己體會詩歌中的感情的過程,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聲音把握詩歌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朗讀分為有機組合的幾個階段。初讀階段只注重對詩歌節奏的把握,並從朗讀中得到初步印象。這是最基礎的朗讀。在分析討論主題之後再進行朗讀,就要著重於詩歌中情感的表達,讀出思鄉的韻味。這是對餘詩情感把握後的朗讀。等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鄉愁的思維發散遷移之後,再進行自由的朗讀,就可以在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這次朗讀則對餘詩進行了加工,讀出來的就是學生自己的鄉愁。

  在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環節是要學生經過討論找到意象之後,再讓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感情,學生完成得十分順利。做好了這一步,再開始拓展遷移。

  第二個環節給學生一個模式,讓他們展開聯想,在頭腦中發掘曾經接觸過的擁有類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這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聯想,又可以在“知新”的過程中不忘“溫故”,拓展了詩歌情感的外延。在這個環節裡,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詩歌與生活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動情時,有的孩子還掉下了眼淚。

  第三個環節則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書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鄉愁》,同樣的題材,詩人相似的經歷,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但又因創作風格迥異,讀起來感受又大相徑庭。這是最好不過的比較閱讀材料,我藉此發展一下學生的求異思維,看看學生們各自喜歡哪一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課堂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最後老師再進行了恰當的總結。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明白相同主題的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透過比較領會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詩句中蘊涵的濃濃懷鄉情。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臺,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各自不同的喜好、陳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時候,也就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他們的思維。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裡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麵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