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人教版鄉愁說課稿

鄉愁說課稿

人教版鄉愁說課稿

  導語:《鄉愁》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課文的說課稿吧。

  一、說教材

  《鄉愁》是人教版初二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由於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美美地聽—— 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指導學生透過“聽讀、誦讀、品味、遷移”四個環節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根據新課標及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以下幾點: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停頓、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把透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愛國之情。余光中自稱“鄉愁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現實感”。

  詩歌教學重在朗讀,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讀和寫是學生最為必要的學習方法”因此,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停頓、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詩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讀詩必須包含感情才能生動感人。但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並且大多數學生都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因此,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詩歌的意境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方法組織教學

  情境教學法:葉聖陶說過“作者胸有境,人境始於親”作者胸中的境界具體表現在文章,文學作品的言語情景之中,教師應採取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在本課透過觀看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錄象片段,創設情景,調動學生認知的積極性。

  誦讀法:這是本文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 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本文我採取教師範讀、男、女間讀、指名讀、自由朗讀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不斷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感。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聯想想象法:在語文學習中,聯想和想象是最活躍的創造性因素。本文要求學生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比較分析能力,我又引入了比較法。讓學生比較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四、說資源

  整合了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的教學設計和農村中小學遠端教育資源網上的習題精選、媒體資源。有機地融入到我的教學之中,從而優化了我的教學設計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就播放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錄象片段,讓學生觀看,營造氛圍。(設計意圖: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認知積極性。透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感受愛國之情,欣賞鄉愁之美。) 2、瞭解作者有助於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及其作品。

  (二)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所以我將用課件展示提示學法 即: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第一個環節:美美地聽

  播放中央電教館教學資源庫中下載的配樂詩《鄉愁》讓學生仔細聆聽。

  聽詩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聽美好的詩能讓我們陶醉。這時我將帶領學生進入詩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聽,要求學生感受詩中的真情,第二遍聽,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誦的.技巧。

  第二個環節:美美地讀

  這是本節的教授重點。在美美地讀這一環節中我採用範讀、男女生間讀、個別讀(朗讀水平較好)、齊讀的方式進行教學,接下來以第一節為例,指導學生從節奏、停頓、重音、語速、語調幾個方面處理其他幾個章節,然後教師範讀第一節,接下來就男、女生間讀,學生點評;然後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點。明確:一讀:讀出節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二讀:把感情加進去。三讀:在二讀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爭取讀得更美。最後學生自由朗讀,自己體會。經透過對課文的反覆誦讀後,就小組合作探究,討論 1. 每節詩用什麼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2.每節詩中的具體形象各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3.四個詩節中的“鄉愁”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4、余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的抒情散文詩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然後要求學生練習:1、選取課文中任一節詩,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散文的語言描述自己讀此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注意要突出原詩的感情,可藉助景物描寫。(5分鐘)2、抽學生朗讀改寫後的散文片段。(設計理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了分層推進式的教學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習題練習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力和比較分析能力。)

  第三個環節:美美地品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品詩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可能有如下一些說法:

  ①“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詞美,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5、“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2、“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6、“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它們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步步增強。4、“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些方位詞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覆使用營造出一種3、“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⑦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教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裡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我們期盼這種鄉愁不復存在的那一天,學了這一課,我們瞭解了此詩完美的形式,也學習了以形象寫抽象的方法。現在讓學生嘗試著仿句練習,以“母愛是……”的句式說一兩句或一段有詩意的話。模仿展示: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

  母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澄淨;

  母愛是一株樹,在季節的輪迴中固執地堅守家園,撐一樹濃陰默默付出。

  (設計理念:能力訓練。教學如何將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東西,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從內容、語言、結構、情感、音韻等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全班同學再深情的朗讀課文,最後在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資源網中下載的《鄉愁》歌曲中結束課堂。(設計理念: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和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拓展與實踐:

  為了學生能合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網上的一些資源來開拓學生視野,我決定設計一些開放性題目推薦給學生選做。1、習作園。請以大陸小詩人的身份寫一首呼喚臺灣歸來的詩。2、收藏室。收集有關鄉愁的詩詞、散文、小說。收集有關臺灣地理概貌、風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料。3、三味書屋。課後閱讀《余光中作品選》。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並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本課是以四個不同的四個時間詞分別代表了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分別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特別是詩歌的最後一節,他能將個人的思鄉之情昇華為對華夏的統一的深情呼喚,將鄉愁昇華為國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評價與反思:本課立足新課標,結合詩歌的特點,以讀為主線,以品為深入,說為拓展,恰當的運用遠端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促進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構建,透過實踐的檢測,本課的學習效果是令人滿意的,也讓我深信,在農村中小學,恰當的運用遠端教育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能最佳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拓展閱讀:余光中《鄉愁》鑑賞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 在那(裡)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