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課文教學案例

《鄉愁》課文教學案例

《鄉愁》課文教學案例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鄉愁》課文教學案例,更多資料請點選(www.ruiwen.com/wenxue)。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找出現代詩歌中的意象,並透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體會詩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作者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思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教學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賞析詩歌的意境。

  5、教學難點:學習詩歌藉助具體意象來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二、教學過程

  (一)溫情匯入,鋪墊鄉愁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昨天,我接到一個剛剛參軍的學生的電話。我問他在異地還好嗎,他就哭了起來。他說:“老師,我想家,想我媽!”他的哭聲,揪緊了我的心。這是一個剛剛離開家鄉的孩子真切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就叫“鄉愁”。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去深刻感受這種情感。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與現實生活聯絡的情境。我以一個學生的切身體會匯入課堂,為引導學生走入文字,進行深刻交流體驗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走入文字,交流體驗

  葉聖陶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透過這道橋樑,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人生體驗,走過文字這道“橋樑”,感悟文章的思想,體會文章的意蘊。所以,在自由朗讀詩歌之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①以“我發現這首詩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體感知詩歌的語言、意象、結構、情感、主題等。

  課堂上,學生的發現是這樣的……這是一種前置性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去交流、去探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詩歌語言、意象、結構、情感、主題等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

  為了驗證學生的發現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否吻合,我們一起走進了作者的寫作背景。

  ②走進作者,情感對接

  此環節由學生講述作者的詩作風格,生活經歷及寫詩的背景,透過學生的講解,感受到上一環節他們發現的內容與作者的創作情感是一致的,這樣,不但使學生“瞭解作者的心情”,還激發學生對詩歌進一步體驗的.興趣。因此,我帶著學生們深入品讀詩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昇華情感(寫、讀)

  1、展開你的聯想和想象,選取其中一個小節,根據小節中具體的意象,描繪一幅充滿深情的畫面,進一步賞析詩歌的意境。寫作完成之後,分小組展示。

  (課堂上,……學生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培養學生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能力)學生的合作成果是這樣的……

  設計意圖: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體驗著他的體驗,完成了與文字的對話。透過和作者的心靈碰撞,學生加深了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愛國情感的薰陶,從而突破了本課“培養學生賞析詩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點。

  此刻,學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透過朗誦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我設計了朗讀環節: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課堂上……生試讀、生評價,在生生互評中,明確朗讀此詩的要求;練讀形式多樣,自由讀、指名讀、男女聲合作讀、齊讀等激發了學生讀的熱情;讀的鋪墊完成之後,背誦水到渠成,當堂成誦。從而突破了本課“鞏固和提高學生詩歌朗讀能力”的重點。)

  下一個環節,進行能力訓練。讓學生掌握透過具體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字,感悟生活(寫、讀)

  我的設計如下:以“理想” 為主題用託物抒情的寫法創作一首詩歌。(可以是友誼、幸福、快樂、感恩……)(朗讀展示)

  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參與其中,進行互動交流。學生的合作成果是這樣的……

  設計意圖:詩歌的主題由文字延伸到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了學生的創作空間。進一步鞏固了本課“學習詩歌藉助具體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手法”的難點。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五)作業設計

  各小組負責人整合課上新詩創作的內容,寫成詩歌朗誦稿,準備參加校級的詩歌朗誦比賽。文藝委員組織同學們積極排練。

  設計意圖: 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學設計理念與反思

  本課的整體教學設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創設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師生間、學生間進行多向性資訊交流,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學生協作學習動態組合,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中提升能力、培養情操,從而一課時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但各環節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預設不大符合,前松後緊。例如“走進文字,交流體驗”這一環節,參與學生過多,探討交流大約十來分鐘。以致“走出文字,創作生活”的環節由於時間關係,發言同學較少,課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響。如果重新設計這兩個環節的話,每一環節,找幾個見解不同的同學展示成果,時間的把握會更好些,課堂也會因此突破重點,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昇華情感”的環節中,學生沒能逐層深入進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視過程中,及時瞭解學生合作的情況,進行調控引導,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鄉愁》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語文教研組反覆打磨,由於我自身的語文功底不夠深厚,駕馭課堂能力稍有欠缺,導致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懇請在座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