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文天祥:王朝覆滅,造就英雄橫空

文天祥:王朝覆滅,造就英雄橫空

文天祥:王朝覆滅,造就英雄橫空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南宋動盪的局面就造就了文天祥這樣的英雄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壓,南宋危如累卵。拉著四歲的宋恭帝垂簾聽政的謝太后連忙鼻子一把眼淚一把地下“哀痛詔”,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敵保“國”。誰知“滿朝朱紫貴”,真正領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王朝覆滅,英雄橫空文天祥毀家難,捐資充當軍費,招募兵丁三萬人赴臨安救難。途中,他接到命令,任平江府知府,領兵救援常州。可憐這位平江府知府還沒來得及踏上平江的土地,只是領了個虛名,就帶著他的破爛“消防車”去常州“救火”。這支沒來得及訓練的“蟻軍”有點烏合之眾的味兒,一碰上強大的蒙古軍鐵騎,立刻化為粉,一戰下來,僅餘六人。文天祥死裡逃生。

  一個文天祥縱使有三頭六臂或有分身之術,也難以抵擋蒙古軍滾滾南下的洪流。

  1275年,臨安,元軍兵臨城下。謝太后已決心投降,派人去元軍大營談判,然而卻遇到兩個棘手問題。

  一是“大宋”對蒙古怎麼稱呼的問題。謝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侄或侄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伯顏拒絕。伯顏大帥不要這個“侄子”,更不要這個“侄孫”。謝太后繼而又派人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又是答應給錢又是許諾給物,仍遭到伯顏大帥的怒斥。太皇太后無奈,只得用小皇帝趙顯的名義向元“百拜奉表”,主動削去帝號,改稱“國主”,派監察御史楊應奎帶著宋朝傳國玉璽三去伯顏營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宋朝徹底玩完。

  第二個問題是談判的人選問題。謝太后先派了柳嶽等普通大臣前往伯顏營中談判,稱侄稱孫都不行,原因是柳嶽的級別太低了。再改派監察御史劉觀傑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仍不行,級別低。伯顏要和丞相談。豈知右丞相陳宜中是個貪生怕死的軟蛋,一聽此事,腳底抹油溜了,一直逃到隔山隔水的溫州躲起來。太皇太后呼天搶地一番後,臨時擢升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人馬知臨安府,與伯顏議和。

  文天祥被伯顏扣住。

  二

  不過,客觀地說,是元興宋滅,才成全了文天祥的歷史美名。否則便沒有歷史上的文天祥。他甚至和丞相之類的高官無緣。

  文天祥是江西廬陵人,少有大志,科考順風順水,19歲考鄉校第一,20歲連中三元:中選吉州貢士,臨安應進士試,在殿試中,宋理宗親拔為狀元。

  他作的“御試策”切中時弊,擬改革方案,述政治抱負,高出一籌。考官王應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眼看文天祥就要仕途通達,灰黃騰達了,幾天後,文天祥的父親竟不幸病故,文天祥按例歸家守喪三年。

  剛一京城風華,又不得不黯然退回,這是一種預兆嗎?

  守喪之後,文天祥十幾年裡大都在一些地方官的職位上轉悠。寧都判官,刑部侍郎,江西提刑,贛州知府等,或半年,或月餘,疲於奔命,無所建樹。總結其為官特點,如果不是恰巧碰上亡國亂局,文天祥一生好點兒的結局,仕途時斷時續,終老南山,如辛棄疾,陸游;不濟點兒的',或發配,或喪命,如岳飛,都有可能。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多路齊攻江南,江南危急,臨安危急,朝廷一片混亂。宦官董宋臣請宋理宗遷都避敵,朝中有附和之聲,民心浮動。正在守喪的文天祥僅以進士身份建言:殺董宋臣,以振民心,並獻禦敵之策。可惜,文天祥的一片忠心被懶懶地晾在了臨安宮牆外的大街上,沒人理睬。

  文天祥生性耿直,不會拉幫結派,只知忠於朝廷。這在官場是大道,也是小道。成在這裡,也會敗在這裡。中進士後,權奸賈似道拉他作門生,誰知文天祥不領情,他對賈似道的荒淫無恥、威福自專的行為極為不滿,多次予以譏評和嘲諷。賈似道一怒之下,罷免了文天祥的官職。此後,如果不是國運維艱,文天祥能東山再起得到重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