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之渙> 王之渙《涼州詞》賞析(2)

王之渙《涼州詞》賞析(2)

  在流傳過程中,這首詩曾產生了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的第一句是“黃沙直上白雲間”,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門關”。歷代學者對第一句爭論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門關不可見黃河,只能常見黃沙。並認為,可能是最早傳抄時手寫草書之“沙”字被人誤當為“河”字,之後以訛傳訛所致。許多人還以玉門關當地揚風之時常見黃沙連天景象以證“黃沙直上白雲間”繪景貼切之妙。關於這句詩,民國時期的藏書家葉景葵認為:“詩句有一字沿訛為後人所忽略者,為《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古今傳誦之句也,前見北平圖書館新得銅活字本《萬首唐人絕句》,‘黃河’作‘黃沙’,恍然有悟,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亦字字皆有著落,第一聯寫出涼州荒寒蕭索之象,實為第三句‘怨’字埋根,於是此詩全體靈活矣。”《唐人絕句精華》也說:“此詩各本皆作‘黃河遠上’,惟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按玉門關在敦煌,離黃河流域甚遠,作‘河’非也。且首句寫關外之景,但見無際黃沙直與白雲相連,已令人生荒遠之感。再加第二句寫其空曠寥廓,愈覺難堪。乃於此等境界之中忽聞羌笛吹《折楊柳》曲,不能不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詞。”

  有人認為,由於缺乏王之渙到過玉門關的證據,其《涼州詞》究竟是寫其親到玉門關的觀感,還是憑想象的自由發揮,就無法確知,這使得《涼州詞》“黃河”與 “玉門關”的關聯成為懸疑,到底是“黃河”還是“黃沙”也成了不解之謎。歷史上曾經至少有四座玉門關。第一座大約建於西漢武帝時,約廢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關址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約建於東漢至和帝年間,關址在今甘肅省酒泉地區的玉門鎮,距西漢所築第一座玉門關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門關,關址在今甘肅省鎖陽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門關,關址在今甘肅省鎖陽城附近。這幾處玉門關,無論哪一座都距黃河有上千裡之遙。依王之渙所處時代,他在《涼州詞》中所說的玉門關當為唐代的玉門關,這裡也肯定見不到黃河。

  王之渙的原作究竟是什麼,現在已無從查考,我認為完全無爭論之必要。我們只有按照現有的兩個版本閱讀欣賞。同時,我們還應當為之慶幸,慶幸多了一方寶玉,使詩苑又增加了一枝別樣嬌豔的鮮花,為我們的文學史又平添了一縷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靜止的,春風是流動的,“春風不度玉門關”遠遠強過“春光不度玉門關”。就全詩的整體效果看,王詩的第一句在詩中的作用若論優劣,兩種版本實在是難分伯仲。“黃河遠上白雲間”,開篇一句,詩人揮動神筆,描繪出一張黃河巨幅畫卷,隨即由近及遠一抖而開,將讀者的視線一牽萬里:洶湧澎湃波濤滾滾奔騰不息的洪水似從遠方雲端飛來,詩人的筆鋒牽引著讀者的視線溯流遠上,直逼天涯。詩人神思飛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堯臣),化靜為動,以動顯靜,靜中含動,動中見靜,是靜態與動態的統一,是蒼涼與廣闊的妙合。有人說,“黃河遠上白雲間”,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其實不是。如果認為詩人在這裡是刻意表現黃河的壯麗美,那就破壞了這首詩意境的完整性。詩人寫“黃河遠上”與“白雲”的目的,不在於表現什麼美不美,而在於表現其蒼涼與廣漠。以上所言,只就“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一句而言。單獨來看,“黃河遠上白雲間”的確是個好,句與句單挑,無論是意象意境,或是構圖狀,比“黃沙直上白雲間”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開闊,莽莽蒼蒼,顯得十分壯美,而“黃沙直上”只是給人荒涼的感覺。同時,“黃河遠上白雲間”句與下句“一片孤城”,一遠一近,一線一點,互相映襯,有一種立體的感覺,而“黃沙直上”句畫面比較單調。乍一看,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體好。用到此處就遠遠比不上“黃沙直上白雲間”生動形象,貼切有力。根據哲學的觀點:部分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效能會對整體的效能狀態起決定作用。同時,當組成整體的各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的時候,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根據文章學的觀點:主題不能憑空產生,材料是提煉和形成主題的基礎。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題的統率下,都要服從主題的調動,受主題的制約。換一句話說就是材料都要積極為主題服務。如果有些部分失敗了,整體就會顯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寫得多麼好,這樣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絕句共有四句,四句詩就像桌子的四條腿,如果哪一條腿出現問題,哪怕這條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純金做成的,也很難使桌子放穩。若論及全詩,從表面上看,“黃沙直上白雲間”則更符合此詩之原意,它十分真實地描繪出了西北地區“平沙萬里無人煙”(岑參)的荒涼與廣漠,為主旨“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抖出鋪平了道路。而按常規解釋,“黃河遠上白雲間”對主題雖無任何損傷,但卻不能使其增輝,對突出主題只能是束手無策。因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難到玉門關”(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根據詩無達詁的欣賞原則,再看詩人創作此詩時的背景,對理解詩意會有所益。開元年間中後期,唐玄宗李隆基雖然已非青春鼎盛,卻依然別樣風流,倚重宦官,嬌寵貴妃楊氏,“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徵人疾苦,以致後來釀成安史之亂,鑄成滔天大禍。詩人在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後,寫下了這首詩,以表達對戍邊士卒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