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四方食事:飲食篇》簡介及讀後感
【《四方食事:飲食篇》內容簡介】
《四方食事:飲食篇》作者汪曾祺的散文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
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苦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人間美食照吃不誤——讀汪曾祺《四方食事:飲食篇》有感】
汪曾祺老先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既愛吃美食又擅長烹飪,他還把與“吃”有關的文章整合冊,其中一本就是《四方食事》。
汪老見識廣博,涉獵廣泛,常能從食物裡悟出更深層次的.東西。記得有一篇文章寫“鹹菜和文化”,他先是用一則猴子醃鹹菜的新聞證明了鹹菜在中國極為常見,各地都有。然後又如數家珍地說到了中國各地的鹹菜,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曲靖的韭菜花、四川的榨菜、延邊的醃蕨菜、福建的黃蘿蔔……讀至此處,讀者如我,恐怕都要忍不住想吃了。經汪老這麼一寫,鹹菜不僅好吃,也變得生動了。
可是汪老意不止於此,他繼續研究起了鹹菜的起源,甚至舉出了《說文解字》裡的“”菜,從字形上考證出“菜”不是鹹菜。接著他又回憶了家鄉尼姑庵的醃鹹菜,思鄉之情躍然紙上。如果僅僅停留在“吃”的境界,那就不是寫出《受戒》《大記事》《晚翠文談》這些經典作品的汪曾祺了。他在最後筆調一轉,落到了“文化小說”上,提出自己的觀點。作家在小說裡重視民族文化,但也不要追得太遠,儘量去表現“活著的”和“消逝不久”的文化。這樣讀者才能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透。
汪老熱愛生活,他總是能在各種瑣事中尋找樂趣,用他的話說就是“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他喜歡畫畫,曾經奉命畫了一套《中國馬鈴圖譜》。他認為在馬鈴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他很得意地說:“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全國蓋無二人。”他每次畫完一個整,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全部畫完後,就把馬鈴埋進牛糞火裡燒烤,熟了就拿出來吃掉。
《四方食事》的開篇是對西南聯大學生泡茶館的生動描述,詳細介紹了聯大附近的各色茶館,觀察入微,甚至對小茶館老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都描述得極富現場感。汪老曾說“泡茶館可以接觸社會”,他在這樣的茶館裡,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不僅看書,也開始最初的幾篇小說的創作。現代人追尋大師,追尋大學精神,追尋西南聯大,或許真應該參考一下汪老的這種人生態度,他說,“研究聯大校史,搞‘人才學’,不能不瞭解聯大附近的茶館”。
汪老就是這樣,總能發現生活的樂趣,他告訴讀者,管他風吹雨打,人間美食還是要照吃不誤,活也是照幹不誤。這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境。
(文/亞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