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望嶽》杜甫唐詩鑑賞

《望嶽》杜甫唐詩鑑賞

《望嶽》杜甫唐詩鑑賞

  作品簡介:

  杜甫的名篇《望嶽》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原文: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註釋:

  嶽: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其餘四嶽為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裡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發音詞,無實在意義,強調疑問語氣。

  夫如何:怎麼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後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

  青:指蒼翠的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裡指大自然。

  鍾: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

  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蕩胸:滌盪胸襟。

  曾:通“層”(見人教版《語文》八上)

  決眥(zì):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應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賞: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