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文天祥與府學衚衕

文天祥與府學衚衕

文天祥與府學衚衕

  引導語:北京的衚衕成百上千,因為府學和文丞相祠在此,使得府學衚衕具有鮮明的文化氣息,那麼它與文天祥有何淵源呢?我們透過下文了解。

  府學衚衕東起東四北大街,西到交道口南大街,全長600餘米,寬7米左右。順天府學就坐落於這條衚衕,衚衕也以此得名。北京胡同成百上千,但由於府學和文丞相祠在此,使得府學衚衕具有鮮明的文化氣息。

  從交道口南大街的衚衕口走入,看到入口處有“府學社群”四字,北側有一書畫店,臨街懸掛條幅三四十幅,都是傳統國畫的花卉,多為牡丹之屬,衚衕裡多大樹,綠樹濃蔭,枝葉影子灑在圖畫上,令人賞心悅目。再往東走,衚衕65號就是順天府學。據資料記載,順天府學始建於明初洪武元年,當時為大興縣學,明永樂元年改為順天府學。經過修葺,府學現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等建築,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府學衚衕小學。校門東側衚衕63號就是文丞相祠,為祭祀文天祥的祠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天祥,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曾考取狀元,擅詩文。據資料記載,南宋末年,文天祥任右丞相,兵敗被俘後,被押到元大都兵馬司土牢,位置就在今文天祥祠附近。文天祥在此被囚的四年間,寫出了《正氣歌》等千古名篇。《四庫提要》讚道:“天祥平生大節,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極雄瞻,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文天祥在《獄中家書》中訓示其子治學修身時說道:“識聖人之志,則能繼吾志矣。”

  明洪武九年,正式興建文天祥祠堂,明永樂六年重建,此後屢次修葺。現在,祠堂前後有兩進院落,前院正中為文天祥像石刻,東牆刻文天祥《正氣歌》,過廳裡簡要展示了文天祥的生平。後院內有一株棗樹,枝幹向南傾斜。據說,人們以此認為它象徵著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精神。享堂內有文天祥塑像,兩側牆壁鑲嵌了明代教忠坊碑刻等珍貴文物。

  府學衚衕較長,兩旁大樹扶疏,多四合院,有故事,走過這樣一條衚衕,能讓人感受到北京胡同的優雅和厚重。

 

  文天祥——宋末三傑之一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皇帝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

  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為荊湖南路提刑。因此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里。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文天祥給人民留下的精神財富是豐富的。雖然他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是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人物傳記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溼寒冷的土牢裡。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裡,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佈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訊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瞭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難後,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讚揚文天祥像歲

  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裡,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在抗元過程裡,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後,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後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於國家的信念。

  英國人馬戛爾尼也在他的傳記中這樣寫道:那些反抗韃靼人野蠻統治的中國人,不僅僅是為了一朝一代的存亡拋灑熱血,他們更是人類文明的衛士,是人類反抗野蠻的鬥士!他們的行為,值得所有文明進步的人去懷念和敬仰。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宋朝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宋朝「守內虛外」(即鎮內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禦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由此可見,文天祥的政治主張,不但表達了時代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歷史發展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