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文天祥《正氣歌》教案

文天祥《正氣歌》教案

文天祥《正氣歌》教案

  一、教學要求

  1.理解並背誦《正氣歌》(序除外)。

  2.分“正氣”的含義並體會詩中蘊涵的愛國精神。

  3.掌握五言詩的有關常識。

  二、學習要點

  1.題解關鍵詞

  文天祥;正氣;五言古體詩。

  2.內容提示

  作者文天祥用五言詩的形式歷數了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蹟,歌頌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顯示了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

  本文題目為“正氣歌”,在詩裡,作者將似乎很抽象的“正氣”具體化,說它“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而這天地正氣在國家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就表現為志士仁人的凜然氣節。詩的前半篇,可以說是民族氣節的讚歌。接下去,由禮讚前代英烈而轉入自敘,敘述他從容赴難,臨危不懼,鬥爭到底,視死如歸。詩的後半篇,可以說是他堅持民族氣節的戰歌。

  三、作者生平

  文天祥,原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後又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 (今江西吉安) 人,生於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公元1236年)。於此兩年前,北方蒙古貴族軍隊一舉滅掉了金國;於此一年前,又兵分三路南侵,在四川、漢、黃、江淮之間漫長的戰線上,向南宋發動了全面攻勢。文天祥一出生,就面臨著南宋政府極度腐敗、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嚴酷現實。

  文天祥不平凡的一生,以恭帝德佑元年(1275)為界,可劃分為兩個階段。

  天祥自幼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其父文儀,字士表,號革齋,以讀書勤敏、學識淵博聞名鄉里。他“嗜書如,……有未見書,輒質衣以市”。(《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見《文山先生全集》。下文凡引自此集者只注篇名。)對其子管教甚嚴:“夜呼近燈,誦日課,誦竟,旁摘曲詰,使不早怡,以習於弗懈 。小失睡,即示顏色,雖盛寒暑,不縱檢束”。(同前) 天祥不但學習刻苦,成績卓異,而且常為書中志士仁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動,立志要為國家民族做一番事業。他後來回憶說:“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胡像,皆飾忠節,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宋史》本傳)二十歲入縣城白鷺洲書院,就學於歐陽守道之門。守道號齋,“少孤貧,自力於學,年未三十,然以德行為鄉郡儒宗。”(《宋史·歐陽守道傳》) 文天祥在品格操守方面,又受到齋的深刻影響。

  理宗寶佑三年(1255)秋,天祥與弟璧同舉郡貢士。翌年五月應禮部試,對策集英殿,文思泉湧,揮筆立就萬言,被理宗親擢為進士第一名。主考官王應奏道:“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宋史》本傳)這篇《御試策》,切陳時弊,毫無避忌,上自皇帝,下至暴吏貪官,無不在指斥之列:“今之民生困矣!自瓊林大盈,積於私貯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頻於營繕而民困;自獻助迭見於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不間於閭閻下戶而民困;自所至貪官暴吏視吾民如家雞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嗚呼!東南民力竭矣!”並進一步指出:“天久而不墜以運,地久而不以轉,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要求理宗徹底改變因在位日久而政理浸怠的現狀,“法天不息”,勵精圖治。

  天祥及第的第四日,其父病逝於臨安客邸,他與弟扶柩還鄉,守喪三年。

  寶佑六年(1258),蒙古大汗蒙哥率軍侵入四川,忽必烈領兵直逼州,南宋局勢更加惡化。理宗開慶元年(1259)九月,天祥入京任職,授承事郎、兼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這時,南宋權奸賈似道以樞密使為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撫大使,於敵軍威勢,不組織抵抗,只一味告急。一時間京師洶洶,朝廷震恐。內侍董宋臣竟主張遷都逃跑。朝廷的失敗主義情緒和南宋軍民的浴血抵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天祥剛進京,就上書,乞斬董宋臣,以使“將士感泣而思奮”,並提出了連結州縣、聯合抗敵等應急措施,朝廷卻不予理睬。血氣方剛的文天祥不滿於朝廷的昏暗,便棄官回鄉。同年冬,賈似道投降賣國,暗與忽心烈和,稱臣納幣。不久,蒙哥在四川被英勇的南宋軍民打死,忽必烈急於奪取大汗位置,撤兵而去。賈似道竟乘機謊報“諸路大捷”,理宗不察,詔令“論功行賞”。景定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即大汗位,是為元世祖。七月,派使節南下,要求南宋政府履行和約。賈似道深懼議和事發,只得將來使拘禁起來。這一情況,又成為蒙軍大舉南侵的藉口。

  從景定元年到度宗鹹淳十年(1274)這十五年間,文天祥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刑部郎官、禮部郎官、尚左郎官、實錄院檢討官、玉所檢討官、秘書監等朝中官職,並先後出知瑞州、寧國府、贛州,領江西、湖南提刑。他任地方官,能關心民間疾苦。如知瑞州時,曾“積錢萬,創便民庫”;知寧國府時,又曾奏免了本地部分稅務,“百姓歡舞”。他在任朝官期間,繼續與誤國害民的權奸進行不妥協的鬥爭。如景定四年,曾上書彈劾被朝野稱為“董閻羅”的董宋臣。鹹淳六年,賈似道以“致仕”(退休)要挾度宗,度宗苦苦挽留。文天祥此時任制誥、兼學士院權直,受命替皇帝草擬挽留賈似道的制誥。他在文稿裡一反慣例,不但沒有誇讚功績,而且“裁之以公義”。賈似道惱羞成怒,指使臺官誣告,罷了天祥的官。天祥再次憤然回到故鄉。

  從恭帝德佑元年奉詔起兵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英勇就義,是文天祥生平的第二階段。在這八年裡,文天祥直接參與並親自領導了南宋軍民可歌可泣的抗元鬥爭,成為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戰旗。

  德佑元年春,元丞相伯顏軍水陸並進,大舉南侵。賈似道所統諸路軍一敗塗地,南宋沿江諸州相繼失陷,元軍直逼臨安,南宋政府急令各地發兵“勤王”。文天祥時在江西,決心與國家民族共存亡。在“無兵無將,無官無吏,無錢無米”的條件下,立即發文告,募義兵,捐出全部家產作軍費。由於他保國抗敵的行動符合民族利益,所以很快建立了萬餘人的抗元武裝。他親自領軍前進,四月下吉州,七月過衢州,八月入臨安。所過之處,秋毫無犯。這支軍隊以嚴明的紀律,粉碎了投降派的誹謗,贏得了沿途廣大人民的信任,很快擴充到三萬餘人。入臨安後,朝廷以文天祥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知平江府(治江蘇吳縣)事。十月,除端明殿學士。然而,此刻的南宋朝廷,已經完全籠罩在失敗主義的冷霧之中,陽守將呂文煥降元,併為元軍作嚮導。朝廷竟決定追封呂文煥的亡兄呂文德為和義郡王,並擢升其子呂師孟為兵部尚書,企圖透過他與呂文煥的關係,向元人乞降。對此,文天祥堅決反對,上疏說:“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乞斬呂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在南宋政府投降主義路線統治下,常州、平江、獨松關相繼陷落,元軍迅速逼近臨安。在此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文天祥正確指出:元軍入侵過速,後方空虛,而我兩淮等許多地區尚儲存著相當的武裝力量。政府應振作精神,在臨安與敵決一死戰,同時調集敵後兵力,使敵首尾不能相顧。一戰獲捷,便會大挫敵軍銳氣,給全國軍民以鼓舞,以促成戰爭形勢的好轉。但是,早已決計投降的南宋政府卻誣之為輕舉妄動,棄置不理。

  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元軍佔領了離臨安僅三十里的皋亭山,通知南宋政府派人談判,企圖逼迫南宋政府不戰而降。正當此際,奉命出使元營的右丞相陳宜中竟連夜潛逃,不如去向。翌日晨,朝廷召文天祥,授樞密使,中午,又授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二十日,令天祥入元營談判。友人及部將知天祥必不肯降,料此行兇多吉少,苦勸他不要去。天祥認為:一則“百萬生靈,立有魚肉之憂,……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二則,“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三則,“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指南錄後序》) 因此,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前往。入元營後,文天祥嚴正指出,若要談判,元軍必須立即無條件退兵到平江、嘉興一線。在與伯顏辯難時,自稱“大宋狀元宰相”,詞旨慷慨,大義凜然,使敵“大酋為之辭屈而不敢怒,諸酋相顧動色,稱為丈夫”。(《指南錄·紀事詩序》)伯顏等痛感文天祥是他們迫使南宋政府投降的最大障礙,便強行扣留。第二天,南宋政府竟派左丞相吳堅等五人,號稱“祈請使”,奉表獻土於元營。二月五日,端宗率百官拜表祥殿,南宋政府正式降元。

  二月九日,文天祥被迫登舟,與賈餘慶、劉等“祈請使”一同被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不斷痛罵伯顏失信、賈餘慶等賣國,求速死而不可得。隨天祥同行的,除帳前將官十人外,還有抗元志士杜滸,文天祥多次與他們研究脫險計劃。二十九日夜間,文天祥一行十二人,在人民冒死相助下,終於由鎮江逃出,流離轉徙,終於找到了南宋流亡政府。這年三月,元軍押解宋恭帝趙顯和皇太后全氏等北行。五月,端宗(趙)於福安即位,改元景炎。天祥投奔福安,授通議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從景炎元年七月到景炎三年十二月戰敗被俘,發動並領導了南宋軍民抗擊元軍的最後的殊死的戰鬥。景炎元年七月,他赴南劍聚兵以圖收復江西。由於元軍暴行激起人民廣泛反抗,所以義旗一舉,各地人民紛紛送子弟投軍,許多愛國志士也踴躍前來求入幕府。他便率領這支新軍入汀州、過漳州、經梅州,進贛州境,幾經轉戰,軍心益奮,景炎二年六月三日,激戰于都而大捷,重挫元軍。他後來回憶說:“大捷于都,進攻興國縣,縣反正,於是駐屯。遣大兵攻贛州,又以偏師出吉州,贛諸縣皆復,虜號令惟行於城中。吉水、永豐、萬安、永新、龍泉以次皆復,臨、洪、袁、瑞,莫不響應,詣軍門請約束者相繼。興國、黃州新復,皆來請命。……幸而一捷,國事垂成之候也”。(《集杜詩·贛州序》)都大捷後,義軍軍威大震,“號令通於江淮,”(《紀年錄》)抗元戰火有燎原之勢。元統治者大驚,急調重兵圍攻。文天祥部下雖無比驍勇頑強,但因力量對比懸殊過甚,攻打贛州、吉州二城時接連失利,終於被迫退至空坑,損失慘重。天祥的夫人及一子二女亦被元軍擄去。空坑失敗後,文天祥並未灰心,仍激勵並領導人民繼續進行抗元鬥爭。景炎三年四月,端宗卒,帝即位,改元祥興。八月,授天祥少保、信國公,率軍屯潮州潮陽。十二月十五日移屯海豐,二十日,中途被元軍騎兵追及,戰敗被俘。

  被俘後,由元軍元帥、漢奸張弘範親自押解北行。從潮州下洋,經九個月水陸行程,於祥興二年十月一日抵達燕京。一路上,文天祥堅持鬥爭,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就在文天祥被俘後不久,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崖山大戰,血染海水,南宋流亡政府最終覆亡了。

  文天祥雖然久繫獄中,但被元統治者鐵蹄蹂的廣大人民仍然把他看作是自己抗元鬥爭的領袖。人們首先急於營救天祥出獄。中山府人寶柱曾聚數千人。“自稱是真宗幼主,要來取文丞相”。“又有書於櫝者曰:‘兩衛軍盡足辦事,丞相可以無慮’。又曰:‘先焚城上葦子,城外舉火為應’。”(鄧光薦《文丞相傳》) 這些傳聞,使元統治者草木皆兵,日夕不安。元統治者終於決定處死文天祥以絕後患。此時,元朝一些大臣紛紛上書說:“南方丞相,無如文天祥。”還說:“文天祥,宋狀元宰相,忠於所事,若釋不殺,因而禮待之,亦可為人臣好樣子”。天祥聞說,不為所動,只求速死。在寫給舅父的遺書中,天祥表示:“刀鋸在前,亦含笑入地矣”。(《與方伯公書》)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文天祥,“天祥入殿中,長揖不拜,左右強之拜跪,或以金撾其膝傷,公堅立不為動”。當忽必烈表示願委以大任時,文天祥平靜地答道:“願與一死足矣!”第二日赴刑場,他自覺無愧於國,無愧於民,心中很坦然。臨刑,從容問左右曰:“何為南方?”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說:“臣報國至此矣!”慷慨就義,時年僅四十七歲。燕京百姓,見者聞,無不下淚。曾參加過抗元鬥爭的王炎午在《望祭文丞相文》中說:“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 ”這一高度讚譽,反映了宋末元初廣大人民對於民族英雄文天祥深切的緬懷敬仰之情。

  四、作者作品

  1.作品述

  文天祥平生有《文山隨筆》數十大冊,常以自隨,遭難後盡失之。元貞、大德間,其鄉人搜訪,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後集七卷,世稱道體堂刻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後,又曾幾度校勘編次。《四部叢刊》所收《文山先生全集》,鑑於舊刻“簡龐雜,篇句脫誤,歲久浸,幾不可讀”,遂重新編次為二十卷本:詩(德佑前作品)二卷,文十卷,《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集杜詩》、《紀年錄》、《遺》各一卷,《附錄》二卷。其中,詩六百零八首,詞六首,集杜詩五絕二百首,集杜詩胡笳曲十八首,共八百三十二首。

  2.詩歌

  文天祥的詩歌,和其生平相一致,也是以德佑元年直接參加並領導抗元鬥爭為轉折點,表現為前後兩個不同的階段。

  德佑以前的詩歌,儲存至今的有242首,開啟這些詩卷,我們看到,在國家民族空前憂患中成長起來的詩人,內心充滿了憂國憂民的熱情,他在知瑞州時所作的《題碧落堂》詩中說:“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欲斑。”這裡的“秋風緊”,和《山中感興三首》中的“北風急”,都指日益猖的民族侵略。他渴望早日擊敗入侵者,統一祖國,使人民不再流離,發出了“何日洗兵馬,車書四海同”(《題黃岡寺次吳履齋韻》)的.呼聲。即使在被迫退居文山期間,他也無時不在憂心國事。“昔為江上潮,今為山中雲。江上潮有聲,山中雲無情。一年足自念,況復百年長!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 (《山中感興三首》)“寓形落落大塊間,噓吸一氣自往還。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侷促甘囚山!”《生日和謝愛山長句》“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夜坐》)這些詩,都表現了他渴望施展抱負、獻身國家的熱情。

  個別詩篇,還直接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如在《貧女吟四首》中,他就曾代“為人拈繡針”,終日“汗如雨”的貧家姑娘抒發過“百巧不救貧”的悲憤。

  也應當指出,文天祥在德佑以前的詩歌中,贈相士、丹士、道士之作很多。雖然如他在給老師歐陽齋的信中所解釋的那樣:“江湖之人登門者日不絕,彼誠求飽暖於吾徒之一言,吾徒誠憫其衣食之皇皇,則來者必譽”,但作為詩歌創作,這必竟是一個缺憾。

  使文天祥的詩歌獲得“詩史”盛譽的,還在於德佑以後的作品。文天祥作詩是很勤敏的。在戎馬倥之際,在千難萬險之中,甚至在被拘被囚失去人身自由的時候,他都沒有放下詩筆。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而作詩的目的,則一是“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二是使“後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集杜詩自序》)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與他早期就把“憂國杜少陵,感興陳子昂”奉為學習的楷模是一脈相承的。

  德佑以後的詩作分別彙編在《指南錄》、《指南後錄》和《吟嘯集》等詩卷裡。《指南錄》中的詩,主要反映的是赴元營談判、被拘北行、鎮江脫險和追尋南宋流亡政府的這段經歷,“臣心一片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兩句詩,說明他為什麼把這一時期的詩歌結集名為《指南錄》。《指南後錄》中的詩,主要反映的是戰敗被俘,被囚繫於舟中北行,以及至燕京被囚這段經歷。“《吟嘯集》則當時書肆所刊行,與《指南錄》頗相復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內容以反映燕獄生活為主。德佑以後的詩歌,以文天祥自己參加和領導抗元鬥爭的驚心動魄的艱難歷程為主要線索,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堪稱南宋覆亡時期的一部“詩史”。

  元軍所到之處,任意擄掠殘殺,甚而屢有“屠城”暴行。文天祥兩次被迫北行途中,目睹種種慘象,痛心疾首,悲憤交集,寫出了控訴侵略戰爭的大量詩篇。“山河千里在,煙火一家無。壯哉睢陽守,冤哉馬邑屠!”(《指南錄·常州》)“連年淮水上,死者亂如麻!”(《指南錄·吊戰場》)“楚州城門外,白場吹悲風。累累死人冢,死向鋒鏑中。”(《指南後錄·淮安軍》)“遺民死欲盡,莽然狐兔叢”。(《指南後錄·彭城行》)“野火無一家,荒草青。”(《指南後錄·發淮安》)“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風吹華”。(《指南後錄·南海》)“煙橫古道人行少,月墮荒村鬼哭哀!”(《指南後錄·越王臺》)這樣觸目驚心的詩句,凝聚著詩人的血淚,也凝聚著民族的苦難。

  對侵略暴行的恨,正是由於詩人對祖國懷有深摯的愛。“昨夜三更夢,春風滿故園”。(《指南錄·沉頤家》)“故園水月應無恙,江上新松幾許長?”(《指南後錄·蒼然亭》)“江山有恨銷人骨,風雨無情斷客魂。”(《指南後錄·再和》)“獨自登樓時頰,山川在眼淚浪浪”。(《指南後錄·登樓》)“清淚難忘父母邦”。(《指南後錄·泰和》)這些詩,字字句句都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在這些直接傾吐對祖國的無限深情的詩句裡,我們看到了一顆拳拳赤子之心。

  文天祥還在許多詩篇中,反覆表白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誓與國家民族共存亡的決心:“自古皆有死,義不汙腥”。(《指南錄·高沙道中》)“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指南後錄·元夕》)“俯仰經行處,死生談笑間”。(《指南錄·紀閒》)“但令守吾貞,死生浩無愧”。(《指南錄·有感呈景山校書諸丈》)“一死鴻毛或泰山,之輕之重安所處?……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讀書為誰事? 臨難何憂復何懼!”(《指南後錄·言志》) “縱饒夜久胡塵黑,百鍊丹心涅不緇”。(《指南錄·題蘇武忠節圖》)“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指南後錄·南安軍》)“唯存葵心,不改鐵石腸。斷舌奮常山,抉齒厲睢陽”。(《指南後錄·壬午》)“無書求出獄,有舌到臨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銘”。(《吟嘯集·已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有感而賦》)像這樣正氣浩然,擲地有聲的詩句,說明文天祥將生死早已置之度外。《過零丁洋》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詞,更垂訓千古,數百年來,鼓舞無數有志之士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奮鬥犧牲,前仆後繼。

  與此相對照,他對於那班平日欺壓百姓、耀武揚威,一遇危急存亡之秋,就屈膝投敵、賣國求榮的朝廷命臣們,則給予無情的譴責與鞭韃:“正氣掃地山河羞,身為大臣義當死。……我欲借劍斬臣,黃金橫帶為何人!”(《指南後錄·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敢於把抨擊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統治者:“至尊馳表獻燕城,肉食那知以死爭!”(《指南錄·使北》)這說明,文天祥矢志抗敵以至一死殉國,不僅是為南宋君主盡忠,也符合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

  對戰友和親人的緬懷和傷悼,構成文天祥後期詩歌的又一重要內容。當文天祥身陷囹之後,回想轟轟烈烈、南征北戰的歲月,緬懷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的志士和部將,心嘲澎湃,不能自已,便借杜詩成句以發之,寫成《集杜詩》絕句二百首。此外,文天祥還創作了不少思念親人的詩歌。為了抗擊民族侵略,文天祥和他的一家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家國傷冰,妻子嘆陸沉。……人誰無骨肉,恨與海俱深!”(《吟嘯集·感傷》)“豈料國破家亦亡!”(《指南後錄·六歌》)“夢中兒女慰生離”。(《指南後錄·早秋》)“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長與地久,此恨極千古。來生業緣在,骨肉當如故”。(《指南後錄·過淮河宿闞石有感》)“骯髒到頭方是漢,婷更欲向何人?痴兒莫問今生計, 還種來生未了因”。(《指南後錄·得兒女訊息》)在燕京獄中時,他與妻子兒女咫尺相隔,生死不知。元統治者多次以骨肉相聚、富貴榮華引誘他投降,他始終沒有動搖,表現了松貞霜潔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詩歌的代表作即是我們將要講解的至元十八年夏作於燕京獄中的《正氣歌》。

  3.散文

  文天祥的散文也值得重視。他的散文可以說無體不備,但最有文學價值的則是以下三類:

  第一類包括《御試策》和已未、癸亥年兩次上皇帝書。這些鴻篇鉅製,陳述政見,指斥時弊,說理詳明,措辭激烈,有如長江大河,浩無涯,具有秦漢政論文的特色,

  第二類是為自己的詩集所寫的序文,如《指南錄自序》、《指南錄後序》和《集杜詩自序》等等,而以《指南錄後序》(我們中學已經學過)最著名。這篇《後序》,追敘其抗辭犯敵、被押北行、逃回福州、九死一生的歷險經過,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而作者守義不屈的精神風貌,凜然如見,是南宋散文中的光輝篇章之一。

  第三類為記遊散文。這類文章共有十數篇之多,如《文山觀大水記》、《贛州興國縣安湖書院記》等,都很有特色。

  4.詞

  文天祥的詞,《全宋詞》輯有《齊天樂》二首、《江月》三首、《滿江紅》二首和《沁園春》一首。《江月》中的“水天空闊”一首,一說為鄧詞,待考。詞雖不多,卻像他的詩那樣寄壯志,抒豪情,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激情。如《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橫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上此,方來還有英傑。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裡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激昂慷慨,蒼涼悲壯,為宋詞奏出了最雄壯的尾聲。

  五、創作背景

  《正氣歌》是文天祥詩歌的代表作,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夏作於燕京獄中的。這時候,他被囚於“汙下而幽暗”的“土室”已有兩年。歷盡了各種折磨及利誘,但他始終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並堅定地選擇了殺身殉國的道路。為了表達自己對故國的忠誠、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這首浩氣長存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