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王維古詩的空靜之美

王維古詩的空靜之美

王維古詩的空靜之美

  王維擅長於表現空山的寧靜之美,他的詩歌創作,受隱逸之風和禪宗思想的影響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與禪的靜默觀照合而為一,神會於物,超入禪境,能於空靜中傳出動盪,平淡裡透出幽深,有一種沖淡空靈的縹緲神的。被視為古代山水詩創作的正宗。

  王維(701—762)盛唐時期傑出的詩人,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與李白、杜甫並稱盛唐時期三位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達到了意境渾然的境界,在用文字塑造形象中,大量地融入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突破了以往文字的間接性侷限,以詩的形式再現了畫的意境,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創造出了繪畫般優美而深廣的意境。難怪蘇軾有如此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也是王維詩歌的特點,他精通音律,又擅長繪畫;是少有的全才,的確,王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歌具有靜逸明秀、空明寧靜之美;他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是的代表作家,二十歲就中進士,由於過早的接觸到了官場,所以在他年近三十歲左右就開始了他的亦官亦隱的生活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王維字摩詰,人稱詩佛,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裡,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薰陶,據說,王維的母親始終是吃齋唸佛的,中年時期,由於官場的不得事,就已無意於仕途榮辱;到了晚年已無意於仕途榮辱,常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過著僧侶般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早年對功名亦充滿熱情和嚮往,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如《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汗塞,歸雁入胡天。大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以英特豪邁之氣融貫於出色的景物描寫之中,形成雄渾壯闊的詩境。那無盡的長河,廣闊地平線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煙,透露出詩人走馬西來天盡頭的豪邁氣概。但真正奠定王維在唐詩藝術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歌詠歸隱的山水田園詩創作。他精通音樂,又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裡,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明秀詩境,興象玲瓏而難以句詮。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玩完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精神昇華到了空間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靈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是王維山水田園詩藝術的結晶。因心境空明,詩人對自然的觀察極為細緻,感受非常敏銳,象畫家一樣,善於在動態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形成極富山水田園層次感的視覺景象。

  王維很早就歸心於佛法,精研佛理,受當時流行的北宗禪的影響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禪。在他的作品中所闡述的是:靜坐澄心,最大限度的平靜思想和情緒,讓心體處於寂滅的虛空狀態。這種以禪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後體悟到的一種心靈狀態對王維的創作有極大的影響,當他從坐禪的靜室中走出走出來,即習慣於報寧靜的自然作為凝神觀照而息心靜慮的物件,從而使山水詩的創作別具慧眼,如《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水窮盡處,自然也就是深山無人處,人無意而至此,雲無心而出,可謂思與境偕,神會與物。詩人著重寫無心,寫偶然,寫坐看是無思無慮的直覺印象,那無心淡漠、自然閒適的“雲”,是詩人心態形象的寫照。靜極生動,動極歸靜、動靜不二的禪意,滲入到山情水態之中,化作天光雲影,空靈而自然。

  與坐禪的體驗相關聯,王維多喜歡寫獨坐是的感悟,將禪的靜默觀照與山水審美體驗合二為一,在對山水清暉的描繪中,折射出清幽的禪趣。在一片靜寂中傾聽天籟,以動寫靜,喧中求寂。王維到了晚年的歸隱,確已達到了“氣和容眾,心靜如空”的“無我”境界。由於生性好靜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獨來獨往的歸隱生活寫得很美,無心於世事而歸隱於山林,與松風山月為伴,不僅沒有絲毫不堪孤獨的感覺,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閒適。

  人若能享受孤獨,寂寞也就是一種美了。王維所欣賞的正是人在寂寞時方能細察到的一一隱含自然生機的空靜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縷夕陽、靜夜深林裡的月光、自開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無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狀態,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沒有孤獨,沒有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而美的意境就產生於對這自然永恆的空、靜之美的感悟之中。

  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王維的山水詩寧靜,自然,固然是吸收了禪家滌清煩擾、自悟清空的理念,但也是因他理想破滅、知音難逢,對俗世聲色犬馬的唾棄、冷落與摒棄,最終轉向空境的自然流露。因而詩人的精神性格大多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般靜穆,不求賞識而恬然自適。

  王維的山水詩正是詩歌美感經驗與禪宗詩歌美感經驗的天然融合。其實那些詩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細微的生命律動,又何嘗不映現著詩人那慧眼禪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縷陽光,每一片飛花,每一聲鳥鳴,每一絲蟲吟,感應著、涵容著詩人廣闊而深邃的靈魂。當詩人將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時,物我之間便同跳著一個脈搏、共振著一個節奏,兩種生命,在剎那間,互相點頭、默契和微笑。這便是王維山水詩能以有限文字表現無限情趣,以空靈詩境表現奧妙禪心的生命哲學底蘊所在。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裡,喜歡創造靜謐優美的意境,他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王維山水詩的空靈美對自然山水觀照的結果就是它有著豐富的內涵,且有多種表現。他的山水詩大多寫大自然的空寂\靜幽,在他的詩中“空”“靜”二字隨從可尋,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夜靜群動息”“灑空深巷靜”等,這些都是直接表現大自然的空寂\靜謐的詩句。這樣的詩境的營造表現出了詩人的興趣\愛好,及其詩歌的風格特徵。先來看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寫空山的寂靜,雖有“人語”劃過空山的寧靜,然而“人語”之後山更幽。後兩句寫山林的幽暗,一縷陽光投進林深之處,還照在青苔上明者自明,幽處更幽。詩人帶著寧靜的心情去觀照大自然,澄靜之心映照著大千世界的動靜喧寂,於是即使是在“萬籟”聲中,也能尋求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即所謂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王維的山水詩還傳達出圓滿靈動\生機盎然的生命意趣。王維對空寂\靜幽之景雖情有獨衷,但並不是簡單的描摹頑空\死寂\悽清和幽峭,而是在空曠中顯現盎然意趣和生命光輝的寧靜甜美和靈秀淡雅,有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蓬勃生機,他的詩也無處不體現這生命的搏動。

  王維詩歌中所表現的“空”是指詩中空明\靜謐的境界,“靈”則是於此境界中生髮出的高度圓滿的主觀心性,它是圓滿靈動\生機盎然的生命和力量。王維詩歌的空曠靈靜之美是一種單純而深永的美,是詩人審美理想\人生美學追求和生命意識的體現。

  王維首創潑墨山水,它透過濃淡深淺不同的水墨生髮\暈染,構成了中國畫中特有的一種融合的意境。他的詩歌也貫通了這一手法,即透過各種因素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達到深融靜穆的意境。

  在描寫靜的境界時,他是依靠描寫空\遠\疏\閒\冷\淨\深等多種因素合成的。

  王維的詩歌以具有柔和\靜謐\協調風格的山水之靜景為美,在山水詩歌中將“幽深靜謐”的審美境界渲染得淋漓盡致,成為中國山水田園詩的典範。自王維開始奠定了中國山水文學“以靜為美”的基本品格和審美情趣。而王維對“靜謐”之美的追求則成為美學思想中最突出的特點。

  王維詩中所表現出的靜美精神也給我們以啟迪。虛靜是一種心境狀態,它強調內心體驗的自由,包蘊這少私寡慾\崇儉尚淡的適度消費觀。因為人的生存不僅在於追求物質慾望的滿足,更在於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他啟迪我們去掉過度的佔有慾\太強的競爭之心而適度地有節制開發\消費自然資源。詩人內外具靜,靜成為他的一種生命風采,成為一種宇宙情懷,一種詩性精神。詩人以虛靜之心去感觸自然萬物之“靜”,達到一種安穩平和的心理狀態,尋求一份自在的“閒適”,這種“閒適”並非是一種懶散的無所事事,而是一種擺脫世俗功利和喧囂之後建築於自我心靈中的那份“閒”,從而實現從社會的“我”重回到自然狀態的“我”。這是王維著意尋求的自然和人生的詩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