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畫生情空靈遁世的藝術境界
導語:王維,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他“九歲知屬辭”,“十五留佳詩”,二十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才華出眾。晚年因不得志而亦官亦隱,卻也落得個寄情山水、修心養性。
東坡先生謂摩詰之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這一特點並非王維一人獨有,而王維的獨特之處在於“狀難寫之景於目前”。《跋百詩畫》雲:“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王維善於用語言描繪出具體鮮明、生動逼真的自然景物形象。使讀者感到猶如在眼前展現一幅富有實體感的風景畫一般。
終南山多隱居名家,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作終南山詩,而最絕妙者當推王維所做的《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首聯採用誇張手法,勾輪廓,畫遠景,以誇張寫真實,使人有此處不誇張即不真實之感,這是利用視覺上的誤差,正所謂遠人無目,遠樹無枝,兩句詩,十個字,氣勢之雄偉,景物之繁富,正意在言外,急於入山一遊的心情躍然紙上。由遠及近,次聯寫近處奇妙的境界,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猶如置身仙竟,回味無窮。回望處,白雲匯合,阻斷來路,入看時,青靄卻無,若無若合,錯綜成句。三句寫由於光線的原因,高峻的山峰因遠近不同而形態萬千。高山橫臥,改變分野,陰晴不一,眾壑懸殊,氣象壯觀。然而,作者描繪這些景象,卻沒用一個造作之詞,只輕描淡寫一番,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幅如此壯美博大的畫卷。從中不難看出詩人遠大的胸懷和對高遠境界的熱烈嚮往。因此最後兩句氣勢一轉,人跡斷絕,投宿無處,而又遊興未盡,只好“隔水問樵夫”。從另一側面點染了終南山幽靜、秀麗的`景色,昇華了詩人對理想境界強烈追求的感情。沈德潛曾讚歎道,此篇佳作“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之下”。
王維詩作,很講究畫面的結構,用繪畫術語說,是講求構圖技巧,比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句,四種景物形象: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使讀者感受到面體光色,而並非粗陋的線條。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一橫一豎,形成十字形構圖,顯得很莊嚴肅穆,又不乏流動之感。這一聯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達、壯美的大沙漠中黃昏日落的典型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成為千古名句。
詩歌和繪畫,就其表現形式、內容來講,都有各自的侷限。如果將兩者結合便會相得益彰。王維詩歌成功之處,主要在於他能將兩者緊密結合,互相貫通,使得他的詩歌象一幅幅輕新淡雅的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從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然而清新淡雅,樸素自然,不等於張口即出,揮筆即成,不假思索,不事修飾。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抒情敘事,每首詩都要經過斟詞酌句才定詩的。錘鍊文字,在王維詩歌中最明顯的體現,是勾勒自然景物的動態形象,比如: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千里橫黛色,數峰出雲間。――《崔濮陰兄季重前山光》
啼鳥忽臨澗,歸雲時抱峰。――《韋寺郎山居》
……
這些動詞,皆形象生動,所狀之物,似活靈活現於眼前,可見,詩人不經過一番苦思冥想是無法得出的。
王維在其詩中,特別喜愛和善長描寫“聽覺裡的事物。”他把描摹自然音響,當作創造鮮明生動逼真的山水景物形象和構成“詩中畫”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萬壑千山,大樹參天,何等壯觀,杜鵑啼鳴,夜雨傾落,泉水流淌,聲聲在耳,充分顯示出巴蜀山川之雄奇,林中雨夜之壯觀。
《山居秋瞑》則採用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方式,皎潔的明月,潺潺流動的泉水,竹聲喧譁,蓮葉搖動。在本是幽靜的畫面上,點綴著這些生機勃勃的人物和事物,使畫面充滿活力。
靜動互襯,是王維詩歌創作的一大特長,在《鳥鳴澗》中,人閒、花落、夜靜、山空,渲染出詩人居處寧靜的氣氛。作者以人的靜默無聲,襯托桂花飄落墜地之聲,以動襯靜更顯真靜,靜到了極點。鳥鳴於空山深澗,極狀其靜態,月亮驚飛山鳥,山澗傳來幾聲鳥鳴,進一層渲染春山的寧靜氣氛,以動寫靜。再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極言其靜,靜到山果落地而得其聲的地步。
王維年少時便深受儒釋道思想影響,政治失意後結識了許多“同命相憐”且都很有才華的人,常在一起賦詩作文,沉浸於自然山水之樂。後期則半官半隱,“三十年寡居一室”。孤寂的獨身生活,使他意志更加消沉,唯有到林泉中尋求精神寄託。而王維筆下的林泉,大都被他賦予了空靈遁世的藝術境界。“空山新雨後”,“空山不見人”,“夜靜春山空”,“獨坐幽徨裡”……空山寂寂,夜深無語,大自然彷彿一下子被掏空了五臟六腑,只剩下了悄無聲息的空間和日明月落的時間。王維筆下的時間和空間就象林中明月、石上青苔,靜靜地聆聽著詩人的傾述。
總之,王維作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詩歌創作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空靈遁世的藝術境界,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