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鹿柴王維拼音

鹿柴王維拼音

鹿柴王維拼音

  鹿柴詩裡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鹿(lù) 柴(zhài)

  王維

  唐(táng ) 代(dài ) · 王(wáng) 維(wéi )

  空(kōng) 山(shān) 不(bú) 見(jiàn) 人(rén),

  但(dàn) 聞(wén) 人(rén) 語(yǔ) 響(xiǎng)。

  返(fǎn) 景(yǐng)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復(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āi) 上(shàng)。

  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只聽得喧譁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賞析

  《鹿柴》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輞川的地名。讀著這首二十個字的小詩,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如果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你讀了這首詩之後的感受,你會用哪個詞語?讀著這首詩,我的腦海裡浮現的詞語是:“幽靜”。這個幽靜,來自兩方面的,一是聽覺,二是視覺。

  這首詩寫的是傍晚時分的景色。詩人也許是獨自一人來到山中。此時此刻,山中空無一人,那些農人們也許已經伴著夕陽回家了,只留下一座寂無一人的大山。這座山是這樣的安靜,竟可以聽見山中不知何處傳來的一兩聲人語,在寂寂的山中迴響。有些人會覺得奇怪,不是說山安靜麼,怎麼還有“人語響”呢?既然有“人語響”,怎麼還能說安靜呢?一二兩句詩的妙處恰在這裡。詩歌的創作中有一種叫做“以動襯靜”的手法,以有聲來襯托無聲。這樣的手法作家們反覆運用。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一詩是這樣寫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亮出來竟然驚動了山中的鳥兒,在山澗中婉轉地啼叫,可見春山之空。這也就是王籍在《入若耶溪》一詩中所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意。一座空空的大山中,連偶爾的人語響都能聽見,可見它的“空”。這個“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它的靜。

  這是一座怎樣的大山呢?從“深林”和“青苔”兩個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座深幽的大山,山中大樹參天,枝繁葉茂。繁茂的枝葉遮天蔽日,林中很少有日光能夠透射進來,以至於地上長滿了青苔。在這樣的深林中,即便是正午太陽光照最強的時候,也會讓人有一種幽暗的.感覺,何況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呢?但是當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詩人以夕陽的餘光照射在深林中的青苔上,以光亮來襯托幽暗,以區域性的青苔襯托全體的山林,更顯出山林的幽深冷寂。

  回顧整首詩,前兩句從聽覺的角度描寫,以“人語”襯“山空”,可見其靜;後兩句從視覺的角度,以“返景”襯“深林”,可見其幽。前後兩句的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了襯托的手法。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如果你喜歡畫畫,你可以拿起筆,把這樣的畫面描給出來。

  有的人對於詩句描寫的內容不以為然,覺得傍晚時候的山林不可能什麼聲響也沒有的。傍晚的山林也是很熱鬧的,鳥兒歸林聲,樹葉沙沙聲,溪水淙淙聲,等等。為什麼在詩人看來,這是一座空山呢?這和詩人的心境是有很大關係的。剛才我們說了,詩人是信佛的,他是把佛家的一些思想借由景物的描寫表達出來。詩句中所描繪的景物,是過濾過的,是詩人心中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