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王昌齡七絕差異及其原因
唐代詩壇中,李白和王昌齡七絕以其獨特的風貌堪稱“七絕雙璧”。
七言絕句在盛唐已完全成熟,出現了使後世無法逾越的李、王兩座高峰。雖二者所處時代及七絕成就一致,但其七絕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截然不同,值得後人去細細探討。
一、李、王七絕思想內容的不同
參照《全唐詩》《全唐詩鑑賞辭典》統計,流傳且有確切記載的李七絕有84首,王74首。可按贈別酬答、政治時事、戰爭邊塞、婦女題材、寫景紀行五類詩作,前者分佈為15、21、5、11、22首,其他10首;後者為35、0、10、18、0首,其他11首。可見,李、王七絕幾乎涵蓋盛唐詩歌所有題材,但王集中戰爭邊塞、婦女題材和贈別酬答,未涉及政治與山水題材,李則取材廣泛。本部分以五大類詩作入手,對二者七絕思想內容做出比較分析。
贈別酬答詩。李、王交友廣泛,贈別酬答詩婉轉真摯卻各有千秋。各自表達情愫和感悟生活方式不同,引發詩作取材出發點不同,造成其思想內容較大差異。前者多從日常的送別相思之情巧妙取材。後者兩度遭貶,對人情世故感受更為深刻,多從對現實遭遇的慨嘆入手精心立意,抒發真情。
戰爭邊塞詩。李取材著眼於描繪某個具體戰事,抒發自身抱負、關心國事民生等。王卻更多把邊塞戰爭視為歷史現象,從各視角深入思考,揭露軍中矛盾,歌頌邊塞將士英勇善戰、殺敵報國,並深入戍卒內心,突顯邊愁鄉思,寄予深切同情。與李相比,王的戰爭邊塞詩更豐富更深刻地從深沉的歷史和厚重的社會中取材,更突顯出當時特有的時代風貌。
婦女題材詩。李善描寫女性美貌與豪情,特別是貴族、俠義女性的美貌和豪情,但只有少數幾首。王多以情思婉綿的閨情詩、宮怨詩著稱,多揭露君王喜新厭舊、荒淫無度,刻畫女性心理、情態、舉止、妝扮、環境和深情,寄託詩人對女性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
上述幾點基本涵蓋了李、王七絕詩作在取材立意等各方面差異。二者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決定了在取材方面的較大差異。李重在從政治民生和社會自然中汲取素材,抓住情與景的契合,多寫景紀行、政治時事。王重對傳統題材深入開掘、拓展和再創造,多以邊塞詩、宮怨詩一吐愁腸。這是二者七絕思想內容的重大差異。
二、李、王七絕藝術風貌的`差異
從總體藝術風格、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入手分析二者七絕整體藝術風貌的差異。
1.總體藝術風格:壯闊俊逸與剛健深婉
李七絕多豪放俊爽,清新明快,融入豐富思想情感表現現實與內心世界,是現實和超現實的完美結合。王多取材厚重的現實社會,構思精巧新奇,藝術手法婉曲多變,刻畫“襞積重重”的“深情苦恨”,藝術風格為“緒密而思清”,雄渾剛健,深婉雋永。
李詩藝術風格有強烈主觀色彩,大處著筆,主要側重抒寫內心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細緻描繪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是超現實主義範疇,展現一種奔放的壯麗美,追求神似,著重表現其內在美。王則是客觀詩人,小處著手,重對物象和情思的客觀細膩描述,含蓄委婉抒發深情苦恨,屬於現實主義範疇,表現一種婉轉的含蓄美,力圖真實典型地再現現實生活,追求內外兼美、形似和神似的統一。
2.語言風格:自然明快與簡練清峻
語言風格上,李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博採眾長,形成清新明快、通俗精練、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極富動態美,尤以送別詩和山水詩為最,詩人多於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獲得審美感悟和縷縷情思,表現自然美、人性美、動態美和暢快美,語言平易真切而渾然天成。
王詩語言風格主要是簡練凝重,婉轉秀雅。他善捕捉現實生活中自身感悟最深、觀察最細的各方面,冷靜客觀地將典型物象和細膩情思柔於一體,並深入挖掘特殊美感,語言錘鍊渾成,聲律和諧,突顯其語言凝鍊剛健、蘊藉婉轉的總體特徵。
是故,李詩語言以自然流麗取勝,誇張想象之風如行雲流水,呈現單純美、氣勢美和動態美。王詩則以錘鍊凝重見長,構思奇巧之格如精雕細刻,呈現委婉美、細膩美和剛健美。
3.表現手法:多管齊下與奇特婉曲
李善用賦法,使詩淡麗邃美。奇特想象中巧妙融合比喻象徵、擬人誇張與激情,使詩歌形象和氣勢更為豐富生動、激昂有力。王詩長於心理和細節刻畫,並柔之襯托、渲染、抑揚、比興等,構思奇特,格調高昂,含意深婉,以女性詩特為尤甚。
三、李、王七絕差異之原因
李、王七絕赫赫有名、沾澤後世,卻呈現較大差異,這與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經歷和創作風格等是分不開的。
李白詩作與其儒釋道結合熔鑄百家的開放性思想有著密切關係。他豪放爽快、俠義柔情,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性格清高孤傲、蔑視權貴,兩度遭人所讒排擠出京,憤慨不平而寄情山水,故多為抒情言志、婦女題材、吟詠山水和贈別酬唱類,詩風飄逸清新、自信昂揚,語言自然明快、真率活潑,氣勢豪邁俊逸、激情奔放。他始終保持奮發向上、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把憂慮時局、抨擊時弊、關懷民生與宣洩個人憤懣相結合,至死不敢忘憂國,並在各類詩作的內容取材、藝術風格、語言特色和表現手法等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王昌齡一生坎坷,漂泊不定且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曾北遊河隴邊境,兩度被貶邊疆,與其戰爭邊塞詩多而優有著密切聯絡。一生抑鬱不得志,交友甚廣,與“王孟”、“高岑”、李白等均有酬唱,又深感世路艱險、友情珍貴,浪漫情懷隱而不發,憂國憂民、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故其七絕中送別酬唱詩感情真摯,寓意深婉。他出生孤寒,生計艱難,使他觀察問題較客觀敏銳,七絕詩作中處處顯露出社會歷史的厚重感及思想情感的細膩美,折射出含蓄雋永、深情苦思的詩風。
正因如此,他的詩作多反映邊塞戰爭、對友情彌足珍惜,或對女性遭遇的關注同情,立意新穎,構思精巧,手法婉曲多變,表達“襞積重重”的情思。語言錘鍊凝重,自然細膩,呈現出緒密思清而深婉雋永,雄渾秀雅又剛健激昂的整體風貌。李七絕則多是飄逸疏淡、清新自然,常用眾多意象表現單純情思。等等諸如此類的差異,都與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經歷及創作風格等的差異緊密相連。
李、王為七絕的成熟和繁榮做出重大貢獻,更為之增添了萬丈光芒。本文重在以二者七絕差異為基礎,對其七絕的思想題材、藝術風格、語言特色和表現手法的差異進行分析,並深入從家庭出身、人生經歷、思想秉性和創作態度等方面闡釋其存在差異的原因,這對比較研究和詩歌教學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