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勃> 王勃的詳細資訊

王勃的詳細資訊

王勃的詳細資訊

  王勃一生短暫,但給中國的詩詞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筆。以下是小編分享的王勃的詳細資訊,歡迎大家閱讀!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 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生平經歷

  王勃出身望族,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四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麗。他認為:“闢地數千裡,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輓粟,竭淮海之費。”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劉祥道看後,為其“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驚異,贊王勃為“神童”,並上表舉薦。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雖然才14歲,尚是一少年,但由於才華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經過這樣的打擊,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僕以幽憂孤憤之性,稟僕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可以看出,他當時的悽愴悲苦和憤激不平。總章二年(669年5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南下入蜀,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遊。仕途的挫折,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寫下了很多抒發自己情懷的詩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間的酬唱,仕途艱難的感嘆和一些抒寫鄉思的作品。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後徵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係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麼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洩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很快被發現,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後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

  至於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像第一次廢官後那樣寄情于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後餘生。“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海南島)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裡,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社會地位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創作特色

  王勃詩文俱佳。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清新流暢,質樸自然,開初唐新風,工於五律、五絕。其文結合個人際遇,情感抒發濃烈自然,於六朝駢文之外,別開高華、陽剛之氣。

  文學成就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啟》)。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別薛華》、《重別薛華》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摯動人。《山中》、《羈春》、《春遊》、《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透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懷鄉之情。明代胡應麟認為,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藪·內編》卷四)。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其中《臨高臺》反映都市繁華生活,暗寓對貴族豪門的諷刺。《採蓮曲》、《秋夜長》寫婦女在採蓮和搗衣時思念征夫,則是直接繼承了樂府民歌的傳統,而又能開拓意境。這些詩作雖仍帶有六朝的華豔色彩,但風格清新明朗,顯示了唐詩的新面貌。

  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多為駢體,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為歷來論者所激賞。《舊唐書·文苑傳》引崔融語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庫全書總目》亦謂勃文為“四傑之冠”。

  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於著錄的有《周易發揮》 5卷、《次論語》5卷(一作10卷)、《千歲歷》、《顏氏〈漢書〉指瑕》、《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秘略》) 10篇、《合論》10篇、《黃帝八十一難經注》、《元經傳》、《舟中纂序》5卷、《醫書纂要》1卷等。這些著作除個別篇章如《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平臺秘略論贊》被收入《文苑英華》,餘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 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世人評價

  《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後代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佈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作為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是無愧的。[2]

  名人軼事

  初唐詩人王勃於公元667年從京都來到了南昌。當時,詩人的生活比較窮困,所迫無奈,常為生計而奔波。

  這年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

  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 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

  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間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

  此後一段時期,詩人不至於為生計所迫、終日奔波操勞了,閒暇時還可讀書吟詩,於是,日子也好過多了。

  傳說王勃於重九之日趕到南昌,洪都府閻都督果然設宴,遍請江右名儒。閻公對諸儒道:“帝子舊閣,洪都絕景,在座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閣記》,刻石為碑,以記後來。”原來,閻公女婿吳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諸公假裝不敢輕受,只一心要推讓給吳子章,好讓閻公翁婿名利雙收。恰好輪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遲,索筆求紙。不吏報所寫詩文,當報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道:“此乃老生常談,誰人不會!”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道:“此故事也。”吏三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公不語。吏又報“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閻公喜曰:“此子視我為知音。”吏再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聽罷,以手拍幾,說:“此子落筆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滿座盡皆失色,閻公攜王勃之手,盛酒滿觚,王勃酣醉。諸儒中突有人喊:“慢!”原來是吳子章,只見他高聲道:“此為舊文,並非新作。三歲孩童都能背誦,不信,我將當眾背誦。”果然,一字不漏。王勃笑曰: “貴婿之記憶能與楊修、曹植媲美。不過,請問這篇舊文之後有詩嗎?”吳子章答:“無詩。”王勃再揮毫寫詩八句: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寫罷,滿座復驚。王勃問:“是新作,還是舊作?”吳子章大漸而退。從賓拉住,說:“王勃大作,令婿記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謂雙璧。”吳子章與王勃就席前互敬美酒,至醉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