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

  《答司馬諫議書》節選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篇中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侵官、生事、徵利、拒諫、怨謗”五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並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言辭犀利,針鋒相對,是古代的駁論名篇之一。

  一、教學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資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在本文中對實施變法出現四個問題的解答。

  難點:文中出現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話。

  三、教學設想

  1、先疏通文字,然後採用課堂研討學習的方式來了解王安石變法所受的反對與阻撓。

  2、從瞭解古今漢語語序的不同,進而掌握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規律。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然而卻遭到許多士大夫的極力反對,今天我們來學習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或許能從中瞭解到王安石實施變法所受的阻力及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諡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

  三、背景簡介

  北宋宋神宗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內外交困。擔任參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於熙寧三年(1070年)致書王安石,不遺餘力地攻擊新法,王安石當即答以簡短的回函,進而寫了這封信作為答覆,表明自己改革的決心。

  四、題解

  “答”即“答覆、回覆”之意。“諫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

  司馬諫議書”不能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勸的書信”,而要作“回覆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來理解。

  五、聽課文錄音

  先聽錄音然後學生默讀

  六、文字疏通

  重點的字詞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賜教。 竊:謙詞,私下,代“我”。 操:持。 術: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強聒:強作解說。聒,喧擾,嘈雜,這裡指多話。 略:簡略。 上報:回信。 重念:又想到。 視遇:對待。 厚:優厚。 反覆:書信反來。 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 見恕:原諒我。 名實:名義和實際。 人主:皇帝。 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 生事:生事擾民。 徵利:搜刮錢財,與民爭利。 拒諫: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舉:推行。 闢:排除,駁斥。 壬人:奸人,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來。 習於苟且:習慣於得過且過。 恤:考慮。 洶洶:波濤聲。這裡指反對新法的吵鬧之聲。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計劃,主張。 度(duó):考慮。 膏澤:給以好處。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於領教。知,領教,接受。 由:機緣,機會。 不任:不勝。 區區:情意誠摯。 嚮往之至:仰慕到了極點。

  七、課文的結構(段落層次)

  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段: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段: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

  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