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和漢字紅雙喜的由來故事

王安石和漢字紅雙喜的由來故事

王安石和漢字紅雙喜的由來故事

  引導語:大家是否瞭解過古代喜事貼“囍”字的習俗與北宋名臣王安石雙喜臨門的故事相關,那麼我們就來學習下面的文章瞭解。

  中國人逢有結婚吉慶時,愛在門戶,窗扉,廳堂和洞房器物上貼上紅紙“囍”字,反映了人們盼望喜事成雙來臨的心理。

  這一習俗與北宋名臣王安石雙喜臨門的故事有關。

  王安石20歲時從老家江西去京師汴梁趕考進士,途中為了方便,在汴梁城東一小鎮舅父家借宿。在小鎮馬員外的門樓上,見到一副上聯:

  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閃鼓,天作證。

  王安石搖頭吟畢,不禁拍手稱好。

  第2天,王安石在考試場上筆試出眾,主考官又傳他殿試,指著殿外的飛龍旗說:

  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

  令王答對。王安石即拿出小鎮所見的上聯作對,主考大人見他才思敏捷,對答如流,好不高興。

  王安石考畢回舅父家,經過馬員外門樓上看到的上聯,就揮筆寫上“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馬員外大喜,便對王安石說;“此上聯是我獨生女選婿而出,已懸掛半年,至今尚無人應對。現在,為王相公對出,聯句成對,姻緣成雙”。

  當王安石與馬小姐結婚時,忽然,大門外人歡馬叫,兩個報子高聲前來報喜:“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題名,頭名狀元,明日一早,皇上親自召見,請赴瓊林宴”。王安石喜上加喜,與馬小姐拜過天地,進入洞房。

  新娘笑著對王安石說:“人有四喜,

  久旱遇甘霖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小登科)

  金榜題名時(大登科)

  王郎才高學廣,一舉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燭,真是小登科與大登科。雙喜臨門”。王安石聽後,哈哈大笑,將此事經過敘述一遍:“全仗娘子出的好上聯,下官何功之有?”說罷。提筆在紅紙上寫了個斗大的“囍”字,貼在門上,又吟詩一首說:

  巧對聯成紅雙喜

  天媒地證結絲羅

  金榜題名洞房夜

  小登科對大登科

  從此,結婚貼“囍”就流傳開來,成為喜慶吉祥的標誌。不僅中堂上掛個囍。大門外貼對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頭上也要繡上囍,讓喜氣沖天,瀰漫整個新房空間,以得吉祥如意的彩頭。

 

  王安石不喜歡洗澡

  北宋傑出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為人特別有意思。除了推測,即便是他最兇狠的敵人,也很難在私生活上找到可以攻擊他的'破綻。

  王安石最大的外在特點是生活上的極度不修邊幅。據說,他長時間地不換洗衣服,長時間地不洗臉、不漱口、不洗澡,他的外套上到處都是湯汁油漬汗跡等汙斑。在古印度和古埃及的傳說中,有美女天生不用洗澡,身上常新常香者。但沒有任何資料表明王安石屬於此天生麗質一類。另外,宋人喜歡飲酒。於是,這種飲食習慣和上述衛生習慣相結合,產生的後果可以想見。好在當時的王安石已經具有了極高的官聲與文名,這種出現在常人身上肯定會令人無法忍受的不修邊幅,反而給他增加了新的魅力。史書記載說:“時人鹹謂其賢。”就是說,人們普遍認為王安石是了不起的高人。就此,另有記載說:士大夫以不能結識王安石為最大的憾事。

  有很多事情證明王安石對飲食的要求極其簡單——不管什麼東西,能吃飽就好。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宮苑裡宴請一些臣子。當時,做了一個輕鬆的規定:任何人都必須自己到御池中去釣魚,然後,由御廚用釣上來的魚。做每個人想吃的菜。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愉快的提議,大家興致勃勃地拿著魚鉤和魚餌去釣魚。只有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張臺子前,在沉思中,一粒一粒地把眼前盛在金盤子裡的球狀魚餌全部吃光。最後,在眾人的一片驚訝聲中,他表示自己已經吃飽了,雖然不知道吃的是什麼。

  因為這件事,讓宋仁宗誤以為王安石是一個虛偽矯情的偽君子。皇帝的理由是:一個人可以不喜歡釣魚,也可能會在漫不經心中錯吃了幾粒魚餌,但他不可能稀裡糊塗地吃掉整整一盤子魚餌。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史中,常常記載當一些哲人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會產生許多稀奇古怪的舉動。對此,只能由每個人作出自己的判斷了。

  但同類的事情並不只此一件。

  還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與王安石的夫人聊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無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歡吃什麼菜。那位朋友很奇怪,他覺得王安石特別喜歡吃鹿肉絲。原因是,當天中午吃飯時,他親眼看到王安石將一盤鹿肉絲吃得乾乾淨淨。王夫人問道:“那盤鹿肉絲當時放在什麼位置?”朋友回答說:“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說:“那你們明天把鹿肉絲放得遠一點試試。”第二天吃飯時,大家將鹿肉絲放得遠了一點,將另外一盤菜擺在王安石眼前。結果,王安石將眼前的那盤菜,同樣吃得乾乾淨淨。飯後大家問起來,他根本不知道剛才桌子上還有一盤鹿肉絲。

  不僅是吃飯,在衣著上也大致如此。一次洗澡時,王安石的一個朋友用一件乾淨的衣袍,換走了王安石的髒衣服,想看看他有什麼反應。誰知,王安石根本沒反應,穿上就是。人家問他穿的是誰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經換過了。

  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過目終身不忘”。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意,完成後,讀者無不歎服其精妙。而且他口才極好,史書記載說:王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據說,他經常能夠在眾多反對者面前,旁徵博引,雄辯滔滔,自圓其說而令人啞口無言。最後,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就是說,這是一個慷慨果敢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對自己非常自信,立志要改造這個世俗的世界。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王安石22歲。這一年,他以第四名一舉高中進士第。此後一生為官,官居宰相高位前後達8年。但是,他從未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親戚某過私利。就連後世相當厭惡他的批評者,都承認所面對的是一個真誠、虔敬的潔身自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