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逸事三則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逸事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逸事三則

  引導語:都說蘇東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可他在被稱為‘天才’的王安石面前曾出過好幾醜,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自作聰明的蘇學士

  在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其中寫的是王安石教訓蘇東坡的幾個小故事。故事中有這樣的一則:

  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鬥,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這個平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翰林學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輩和上級,提起筆來,續詩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心裡很不滿意。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

  請讀者從歸納推理的角度,說明蘇東坡的續詩錯在哪裡?(答案見後)

 

  二、王安石難倒蘇東坡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卻不同,王安石提倡變法,而蘇東坡不贊成,所以兩人的關係不好.在宋神宗統治年間,王安石曾做過宰相,蘇東坡官卑職小,鬱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島.

  據說王安石曾出題刁難蘇東坡,他出了一副對聯的上聯,要蘇東坡對出下聯.這副對聯的上聯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原來那年是閏八月,陰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這個節氣,的.的確確是不折不扣的兩度春秋.另外,對聯的第四字與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聯也具備同樣的特徵,這就極大地增加了難度.

  蘇東坡雖是奇才,但碰到這種挖空心思的怪題,想了好久也對不出來,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恥笑.不過,王安石本人當時並沒有亮出他的下聯.蘇東坡捱了“整”,好比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時間過去幾百年之後,直到清朝中葉,對聯專家梁章巨才給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下聯: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 王安石再難蘇軾聯

  相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出題三難蘇東坡學土(即蘇軾),其第三難,是出句求對,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東坡學士雖是奇才,一時卻尋對不出。但後人,已代東坡學士對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蘇東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蘇東坡又被難住了,後人假託乩語,對了出來: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蘇東坡的第三句是: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鎮江古名鐵甕,有金山、銀山、玉山。蘇東坡剛好遊覽過。但還是不能成對,至今仍無人對出,大家不妨一試。

  自作聰明的蘇學士(答案)

  從歸納推理的角度來說,蘇東坡的續詩存在著"輕率概括"的錯誤。"輕率概括"是歸納推理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種邏輯錯誤。"輕率概括"也叫"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據少數的個別事實,就推出一般性的結論,並且把這個結論看作是必然的、無可懷疑的論斷。

  蘇東坡平時看到的菊花,都是隻會枯萎,不會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會被秋風吹落的"這樣一個一般性結論。他用這個全稱肯定判斷來衡量王安石的詠菊詩,就認為王安石的詩寫得不對。等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黃州這個地方的菊花,是會被秋風吹落的。出現了這個反例,蘇東坡透過簡單列舉歸納法得出的一般性結論,也就不能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