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材論讀後感

王安石材論讀後感

王安石材論讀後感

  近讀北宋王安石之《材論》,此文不過千言,卻字字珠璣、意味深長,堪稱中國歷史上論“才道”之千古名篇。仔細品讀,感觸良多。筆者試談讀後三感,供大家批評指正:

  感悟一:才之得失取決於“上之人”。文章首句開宗明義“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旗幟鮮明的指出人才之得失關鍵在“上之人”——即領導者。文尾交相呼應,指明以天下之大、人物之眾,勿憂無人才可甄選,勿憂有才者不效命。自古以來,但凡“上之人”不能得其才或才不盡其用之事,其癥結並非天下無才,而是“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文中例舉“六國合縱,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劃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謀諫諍之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以詳實的史實總結出有英主則能臣幹吏輩出、無伯樂則千里馬不遇的才道興衰週期率。王安石身處“忠孝”綱常至上的封建王朝,能將人才得失的關鍵直指“上之人”,不僅體現了作者深的學識和見識,更展現了其敢於直諫的膽識與氣魄。誠如其言,當今之世,如欲群賢畢至,亦有賴於領導者是否欲使其眾、能使其為。

  感悟二:上失於才不外乎三弊——“輕才”、“傲才”、“慢才”。“上之人”失才有規律可循,王安石以其對歷史教訓的'深刻感悟及多年從政的實踐心得,闡明自古才道之失不外乎三個原因:一為“輕才”。或自視身處高位絕無敗辱之憂,或以為己有大才足堪經世致用,便認定他人之才已無足輕重,不能潛心選賢任能;二為“傲才”。自視把持“賞罰”二柄,他人功過榮辱皆繫於己身,天下之才莫不入其中,可任意驅使取用不盡,不願虛心禮賢下士;三為“慢才”。雖有重才、愛才之識,卻不知培養和選用人才之法,徒嘆左右無才或有才者不能盡心為用,無力促使人盡其才。上述三種過失雖然表現形式各異,但危害後果等同,均是人心離散、賢能遠避、良才荒廢,在上者亦難恆居上位、功卓於世,甚至走向窮途末路。西楚霸王項羽昔日何其雄哉,後帳下韓信、陳平等相繼離去,餘一範曾獻謀亦不善用之,最終自刎烏江。筆者認為,項羽等人也並非不知愛才惜才,而是因“才道”本就知易行難,“才道”修為實非朝夕之功。以從善如流著稱的唐太宗李世民亦因魏徵犯顏直諫而殺機萌動,更何況我等平凡之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上三弊當為今人力戒。

  感悟三:“才道”之用,順勢變通,存乎一心。筆者認為,“才道”包含重才之識、求才之法、辨才之智、育才之術、用才之道等,“才道”之用因勢不同而道亦不同,策略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其運用之妙,依賴於領導者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以使人才建設順應形勢發展需要。故爾,王安石並未對以上諸項逐一詳解以求大求全,而是詳略有別、層次分明,或一言以蔽、或兼而論之、或條分縷、或“假意迴避”,但各中輕重並不能簡單以語言詳略來見分曉。如此編排更顯文章構思精巧、筆觸靈動、寓意深遠,充分體現了王安石爐火純青的文筆和深厚的“才道”修為,也全面展示了一位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對“才道”的獨到見解。

  一是簡述“重材之識”。“夫才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全文僅此一句即已指明領導者要重視人才得失,要有將人才得失當做興衰榮辱之要害的意識,要時刻牢記“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古訓。此句雖言簡但意重。二是兼論“求才之法”與“辨才之智”。求才的前提是能辨材,求才必先“求而試之”,而不是不加辨別地網羅使用,求才與辨才不能相互割裂,因而王安石於求才之法中著重論述辨才之智。古人云“智莫大於識人”,領導者要擁有辨才之慧眼,必須掌握正確的識人方法——有才者並非其形異於常人,而是在實踐考驗中展示其本領,“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者才是真正有才之人。有才與無才者同處,並不像錐在中其鋒芒立見,而有如良和駑馬共處,表面是看不出差別的,只有讓其縱橫馳騁才能使良莠分明。故識材要略為“精察”、“審用”後使之“當其所能”,即經過審慎的實踐考察讓人能做力所能及之事。筆者認為,此應是王安石宦海沉浮多年、閱人無數後悟出的識人智慧之精華。三是詳論用才之道。王安石提出用才之道無非是“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並以箭道必須才道,先取南越長竹為箭桿、百鍊精鋼為箭頭、秋頸為箭羽以成利箭,再以強弓拉滿射出,則可擊千步之外,即便兇悍如犀牛,也被立刻射穿而死。有人如坐擁數種良才而不知取用則不能制利箭,有利箭而無強弓射出則不能擊千步;如將利箭做敲打之用則更是與朽木枯無異。故爾,用箭之人量材而制可使物盡其用,而用才之人量才適用能使人盡其才。文章以深入淺出的語句,闡明用才之道不過是度才而用,使大小、長短、強弱者各得其所、各盡所能而已。四是隱喻育才之法。王安石“假意”不單獨論述育才之法,並解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如果領導者能對天下英才求以用之,則可使法度健全、天下大治,小事亦能妥善解決,更何況教育人才這樣的大事呢?我們不難得知如不使人才埋沒,則重才崇學之風必盛,世人自然不用擔心無人向學、無處可學、無人可教,育才之難必定迎刃而解,此為王安石心中的育才之大道,不拘泥於傳道授業之法也。

  迴歸當下,許多地方都面臨人才問題,嚴重影響檢察工作長遠發展,這對領導班子領導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領導者在充分尋求各方提供客觀支援的同時,更應在主觀上思考自身關於人才建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若以《材論》為鑑,真正做到對人才廣求之、準識之、力育之、善用之,則筆者亦不信檢察機關無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