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待客翻譯

王安石待客翻譯

王安石待客翻譯

  引導語:王安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有關他的《待客》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原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1)蕭氏子(2)至京師(3),因謁(4)公,公約之飯.翌日(5),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6).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12)數四,頃即供飯,旁置(13)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14),惟啖(15)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

  翻譯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因為)到京城,所以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飢餓,但不敢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不具備.蕭氏子心裡暗暗的責備王安石.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幾塊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註釋

  (1)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2)蕭氏子:蕭家的一個兒子.

  (3)京師:京城.

  (4)謁:拜見.

  (5)翌日:第二天.

  (6)饌(zhuàn):準備食物.

  (7)去:離開.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餚.

  (10)心怪之:對此責怪(王安石).

  (11)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12)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

  (17)飯:飯食

  (18)方:剛才

  (19)盛(sheng):很,非常,及

  (20)具:具備,完畢

  文言知識

  說“頗”.“頗”的義項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這往往要隨上下文決定它的含義.上文“蕭氏子頗驕縱”中的“頗”要作“很”解,意為蕭氏的獨生子很驕橫放縱.又,“其婦年五十,頗有姿色”,其中“頗”要作“略微”解,因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為人正直,鄉里頗有望”,意為他為人正直,在鄉里很有名望.

  文言文閱讀:《王安石待客》閱讀答案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公約之飯 (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餅中間少許 (4)其人愧甚而退

  11、翻譯:①覺飢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說“公取自食之”,那麼王安石到底吃了什麼?(2分)

  13、王安石是一個怎樣的人?讀了本文,你有什麼感悟?(3分)

  參考答案:

  10、(1)代詞,代蕭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覺得很飢餓但不敢離去②那人心裡對這事已感到奇怪。

  12、胡餅的四傍。即胡餅的四邊,沒有肉餡的部分。

  13、王安石是一個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人。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從自身生活做起,杜絕浪費,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王安石改革運動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物色了一批擁護變法的官員參與制訂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變法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壓迫,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王安石大膽地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聾發聵的政治思想,王安石積極倡導和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變革。王安石兩度為相 ,發動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熙寧變法”運動。這場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

  改革變法觸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加上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官吏藉機敲詐盤剝,王安石處於“眾疑群謗”之中,宋神宗迫於皇親貴戚和反對新法大臣的壓力,於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辭去相位,再任江寧知府。次年雖又起用為相,但因新法派內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撥離間,至熙寧九年十月再次罷相,出任江南籤判,次年隱退江寧,過著閒居生活。

  1085年,哲宗即位,年僅十歲,由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啟用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為相,廢除了大多數新法。王安石於翌年四月去世,葬於江寧半山園。王安石晚年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王文公、臨川先生。死後被追封為 “太傅”;紹聖年間,賜諡號為 “文”,配享神宗的廟庭;徽宗時,又配享文宣王廟。而欽宗時,皇帝下詔停止他文宣王廟配享。高宗採納趙鼎、呂聰的意見,削去了其“舒王”的封號。

  王安石執政敢做敢為,矢志改革,王安石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天變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推動改革變法。這些進步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其散文

  長於說理,言簡意深,筆力雄健,見識超群;詩詞則 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對宋初形式化的文風是有力的衝擊,對豪放派詩詞有直接影響。其著作極為豐富,存世的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唐宋百家詩選》、《詩義鉤沉》等。

  王安石從小在外,為官四處奔波,但對家鄉有著一股摯情,幾次回鄉探親,對家鄉的親朋好友,名勝古蹟,寫了許多詩文、書信、墓誌,表達了他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家鄉人民也對他有著深深的景仰和懷念,許多地名都是為紀念他而取的,家鄉學者著書撰文,為王安石辯誣:南宋金溪陸九淵在《荊公祠堂祀》中盛讚其人品高尚,貶斥了王安石的政敵;清代金溪蔡上翔,窮畢生精力撰寫《王荊公年譜考略》,以辯宋史之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