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的故事的啟示

陶淵明的故事的啟示

陶淵明的故事的啟示

  從詩人陶淵明身上學到了怎樣的做人道理?大家瞭解哪些相關資訊呢?

  陶淵明的故事的啟示1

  陶淵明,直至今日,他的許多文章和詩不失風采,還有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是讓人敬佩。

  陶淵明,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由於社會動盪,早年一直沒有出仕,後為貧窮所迫,陸續做過州祭酒、參軍、縣令等一些小官。為官期間,爾虞我詐的官場使他認識到社會現實的黑暗,終於從彭澤令任上棄官歸田。

  陶淵明受時代思想和風氣的影響,早年就有愛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滅後,他選擇了潔身守志、棲身田園的道路。陶淵明歸隱後親自參加了勞動,與下層人民有了較廣泛的接觸,同時對自然也更熱愛了。在此基礎上,他寫出了大量讚美田園風光、讚美農村純樸勞動生活的詩篇。由於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

  他給我帶來的啟示是他那敢於抉擇,堅持到底的精神,他可以放棄金錢,榮譽,放棄自己的仕途,回到自然,去追求他所喜愛的,這並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做到的。還有他的正直使他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正因如此,他才能重歸自然,以一般人所沒有的心境,寫出這麼多至今仍為我們所熟悉的田園詩。讀了他的詩後,使我獲益匪淺,使我瞭解了他的高尚精神,豪爽的性格,他對理想的`追求。他歸隱是為了能得到自由,為實現自己理想的理想而奮鬥,這是我們所要向他學習的。

  陶淵明的故事的啟示2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衝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複雜性。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透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薰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支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於人性的復歸。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特別是在他所創造的詩境裡,但作為醫治社會的藥方卻是無效的。

  陶淵明的故事的啟示3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傳為美談。詩人堅持高原理想和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成為後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標。

  詩人是個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人去做官,每天逢場作戲官場的生活,定是難受的很,當他真的拋棄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之後,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向他展開了。從他的詩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的精神 世界邁向了另一個層次: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隨 口唸來,讓人心嚮往之。

  陶淵明給我的人生啟示,人不光是要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一天忙忙碌碌,就光為了賺錢,這種人很空虛。對我而言,做什麼事都因該從中收穫,否則做了也跟沒做一樣。陶淵明的詩文代表了人的覺醒,人因該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當我們再次唸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的時候,便感到了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與舒展。

  名人陶淵明的故事

  李白有一首詩叫做《山中與幽人對酌》是這樣寫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淵明的名言,陶淵明平生好酒,最喜歡把別人拉到自己家裡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覺去了,您請自便吧。 陶淵明二十九歲那年,曾做過江州祭酒的小官,因為當時官場黑暗,陶淵明看不慣,決心去職歸隱。

  此後一直隱居,可是陶淵明種菊花還可以,種田的本事卻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後連飯都吃不上了,迫於生計,陶淵明再次復出,先後擔任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務。在做彭澤令時,他看不慣當時督郵的作派,很乾脆的來了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之後憤然辭官歸隱,結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沒有復出過。相傳,陶淵明棄官後隱居於廬山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鑿井而飲。過著悠閒的田園生活。這個時候陶淵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種田是把好手,糧食年年豐收,因此陶淵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閒暇時,他就和一幫朋友到兩裡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

  崖下有一條名為醒泉的溪澗,澗中橫臥著一塊巨大的黑褐色花崗岩石,高約3米,長約6米,寬約4米,石面平滑,是一個天然的大酒桌。陶淵明和朋友們每次都坐在這裡飲酒作詩,一同取樂。他每飲必醉,每醉必賦詩文,醉倒後便揮手對同伴說: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復一日,這塊石頭的中間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於是,這塊石頭就被命名為醉石。陶淵明的這個故事和馬克思把圖書館踩出腳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圖書館的同一個地方,難道陶淵明每次也都坐在石頭的同一個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頭上本來就有枕痕,陶淵明喝酒不帶枕頭,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長地久,這個坑越來越深,於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淵明一輩子喝酒太多,自己沒什麼事,五個兒子卻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淵明喝酒留下的後遺症,他的《責子》一詩是這樣寫的: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藝.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從詩裡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兒子們十三歲還不識數,九歲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還不趕快戒酒,還來了句,天命就是這樣,我還是繼續喝吧。唉,真是可惜,一個文學世家就這麼被酒給毀了。

  陶淵明的故事:唉,真是可惜,一個文學世家就這麼被酒給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