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雜詩十二首》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雜詩》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雜詩十二首》

  引導語:《雜詩十二首》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做的詠懷詩。表現了作者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下文是小編整理這組詩的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說明]

  按王瑤先生考論,這組詩的前八首辭意一貫,內容多嘆息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當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淵明五十歲當為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前八首即為這一年所作。後四首多詠旅途行役之苦,另繫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時淵明三十七歲。

  其一(1)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2)。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3)。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4)!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6)。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7)。

  〔註釋〕

  (1)這首詩慨嘆光陰易逝、人生無常,所以告誡人們,在短暫的人生之中,應相親相善、及時行樂、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陌(mò莫):田間小路,東西為陌。這裡泛指道路。

  (3)常:永恆不變。

  (4)落地:降生,一生下來。為兄弟:語本《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鄰:近鄰。

  (6)盛年:壯年。

  (7)待:等待。

  〔譯文〕

  人生像是無根蒂,飄蕩猶如陌上塵。

  聚散隨風無定處,此生不是永恆身。

  人來世上皆兄弟,何必骨肉才相親!

  得歡不妨及時樂,有酒招來左右鄰。

  壯年一去不重來,一日之中無兩晨。

  抓緊時間自努力,從來歲月不待人!

  其二(1)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2)。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3)。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4)。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5)。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6)。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7)。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8)。

  〔註釋〕

  (1)這首詩寫秋夜之景與淒涼的感思,“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是詩人孤獨苦悶、心懷悲悽的原因所在。

  (2)淪:沉,落。西阿(ē):西山。阿,大的丘陵,逯本阿作“河”,今從何校宣和本、陶本改。素月:皓月,皎潔的月亮。

  (3)輝:逯本作“暉”,今從李本、曾本、焦本改。蕩蕩:空曠廣遠的樣子。景:同“影”,指月光。

  (4)戶:門。夜中:即夜半。

  (5)氣變:氣候的變化。悟:意識到。時易:時節改變。時,指時令,節氣。永:長。

  (6)無予和(hè賀):即“無和予”,沒有人同我相交談。揮杯:舉杯。

  (7)擲:拋棄。不獲騁(chěng逞):不得施展。(8)終曉:徹夜,通宵達旦。不能靜:指心情不能平靜。

  〔譯文〕

  夕陽沉落下西山,皓月漸升出東嶺。

  萬里遙遙灑清輝,空中曠蕩明夜景。

  寒風吹入房門內,夜半便覺席枕冷。

  風冷才知節氣變,失眠方曉秋夜永。

  欲言無有人交談,舉起酒杯勸孤影。

  日月匆匆棄人去,平生有志卻難成。

  念及此事懷悲悽,徹夜心中不平靜。

  其三(1)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2)。

  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3)。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4)。

  日月有環周,我去不再陽(5)。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6)。

  〔註釋〕

  (1)這首侍寫人生易逝的悲哀。草木枯萎可以再生,日月沒去可以轉還,人死之後卻不會再生,因此詩人深深地眷念著青春時代的.美好時光。

  (2)榮華:植物的花。屈原《離騷》:“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居:停留。量:估量。

  (3)三春:春季三個月。蕖(qú渠):芙蕖,即荷花。蓮房:蓮蓬。

  (4)嚴霜:濃霜。結:凝結。枯悴:枯萎憔悴。遽(jù巨):立刻,馬上。央:盡,指枯死。

  (5)有環周:有迴圈往復。不再陽:不再生。《莊子。齊物論》:“近死之心,不可復陽也。”《經典釋文》:“陽,謂生也。”

  (6)眷眷:依戀不捨的樣子。斷人腸:形容極度痛苦。

  〔譯文〕

  榮華豔麗不長久,繁盛衰頹難估量。

  往日春天三月花,如今秋日作蓮房。

  濃霜凝聚野荒草,枯萎衰黃未盡亡。

  日月執行往復還,我身逝去不返陽。

  眷懷往日好時光,念此哀傷似斷腸。

  其四(1)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2)。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3)。

  筋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4)。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5)。

  孰若當世士,冰炭滿懷抱(6)。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7)!

  〔註釋〕

  (1)由於“有志不獲騁”,詩人也只得退而求自樂,這首詩便寫隱居安處的自得之樂,同時對那些貪利求名的“當世士”表示鄙視。

  (2)志四海:志在四方,謂志向遠大。不知老:不知老之將至。語本《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相保: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4)筋弦:代指飲酒與奏樂歌唱。肆:陳列,謂擺在面前。朝日:當作“朝夕”,指終日。樽:酒杯。燥:乾燥。

  (5)緩帶:放鬆束帶,謂無拘無束。《晉書。隱逸傳》:陶淵明為彭澤令,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而淵明辭歸,所以以緩帶為願。

  (6)孰若:哪像。冰炭:比喻貪和求名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淮南子。齊俗訓》:“貪祿者見利不顧身,而好名者非義不苟得,此相為論,譬若冰炭鉤繩也,何時而合?”

  (7)丘壟:指墳墓。道:同“導”,引導。

  [譯文]

  丈夫有志在四海,我願不知將老年。

  和睦親戚相共處,子孫孝敬保平安。

  面前琴酒終日列,杯裡從來酒不幹。

  松帶盡情娛樂歡,晚間早睡晨起晚。

  誰像當今世上人,滿懷名利若冰炭。

  身亡同樣歸墳墓,用此空名導向前!

  其五(1)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2)。

  猛志逸四海,騫翩思遠翥(3)。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4)。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5)。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6)。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7)。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8)。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9)。

  [註釋]

  (1)這首詩首先回憶自己少壯之時的宏偉志向和樂觀情緒,充滿勃勃的生機;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詩人感到不僅氣力漸衰、日覺不如,而且昔日的猛志已經減退,內心充滿許多憂慮。眼見光陰茬苒,卻又一事無成,更使詩人憂懼無限。

  (2)無樂自欣豫:沒有遇到值得高興的事情,內心也自然歡喜。欣豫:欣喜,愉快。

  (3)猛志:謂雄心壯志。逸:賓士,超越。騫翩(qiānhé千和):高高地展翅。賽:高舉,飛起。翩:指鳥的翅膀。遠翥(zhù鑄):遠飛。翥:飛舉。

  (4)荏苒(rěnrān忍染):時光漸漸過去。歲月頹:時光消逝。此心:指“無樂自欣豫”和“猛志逸四海”。

  (5)值歡無復娛:與“無樂自欣豫”相對應,是說遇到值得高興的事情,內心也不感到愉快。每每:經常。

  (6)日不如:一天不如一天。

  (7)壑(hè賀)舟:《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比喻事物在不斷變化,不可以固守。陶詩借用此典故,是比喻不斷流逝的時間。須臾:片刻。住:停留。

  (8)徐:同“途”。兒許:幾多,多少。止泊處:停船的地方,這裡指人生的歸宿。

  (9)惜寸陰:珍惜短暫的時間。(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陰,指日影,光陰。

  [譯文]

  憶我當年少壯時,雖無樂事自歡娛。

  胸懷壯志超四海,展翅高飛思遠去。

  歲月漸移光陰逝,當年心志日消除。

  雖逢樂事難歡快,每每心中多憂慮。

  氣力漸覺在減退,我身已感日不如。

  自然總在變化中,使我不得停腳步。

  未卜前程有多少,誰知歸宿在何處。

  古人珍惜寸光陰,念此使人心恐懼。

  其六(1)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