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關於《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關於《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並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盪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汙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於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並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並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佈置作業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並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