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教學札記
第一次做語文公開課,收穫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節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紮紮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抬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幹、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這節課我主要透過學生喜歡的旅遊形式,出示美麗的廬山圖片,激趣匯入,同時讓學生走進寫作背景,有利於後面學生理解詩意。古詩的學習主要透過“讀、品、說、畫、唱”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難,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4、課堂生成不少亮點:學生頻繁質疑、相互補充;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如:螞蟻觀大象、打官司等,說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玩味、欣賞。師生所表現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了畫詩、美讀挑戰賽、即興表演唱等精彩場面,也正因為如此,下課鈴響時,有孩子說“咱們不下課”;“旅行”結束了,孩子們依然戀戀不捨,老師也興之所至、難以平靜……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也像蘇軾一樣有萬千感慨:名詩與好課都不是短短的幾天能打造出來的,只有用一生去備課,以真情來授課,才是有魅力、有生命力的,這也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