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蘇軾《初發嘉州》簡析

蘇軾《初發嘉州》簡析

蘇軾《初發嘉州》簡析

  初發嘉州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簡析:

  這是蘇軾最早的詩作,作於嘉佑四年(1059年)。其時蘇軾、蘇轍已中舉,奔母喪返四川眉山後隨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經嘉州、犍為,出蜀出峽,直下江陵。蘇軾時年二十四,盡覽山川形勝,“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歎”。父子三人趁“舟中無事,博奕飲酒”,你唱我和,寫下百餘首詩篇,結集謂之《南行集》。《初發嘉州》便作於這年冬天,由嘉州出發之際。其時,蘇氏父子已名動京師,文章播於天下。

  青年蘇軾正英姿勃發,“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奮勵有當世志”,磨拳擦掌,渴望為國效力,一展抱負。然而,慈母新亡,一旦要離別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蘇軾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對家鄉的無比眷戀之情。早晨開船的鼓聲咚咚,西風獵獵,旗幡飄飄,禁不住心旌搖搖。回道望去,故鄉的岷江水漸去漸遠,如一線蜿蜒;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澈,那麼秀美可愛。合流的三江水奔騰浩蕩,從樂山凌雲大佛腳下一掠而過,一下子就進入了空闊坦蕩的一馬平川。一草一木而寄意,一山一水而動情,“凡耳目之所接者”,無不撩動詩人依依惜別的`情思。詩人情感的流露妙在不直抒胸臆,而是訴諸形象,寄情畫外,寫得含蓄雋永。

  蘇軾詩文,多率性揮灑,“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姿態橫生。詩人筆峰一轉,忽又聯想到曾與同鄉僧人宗一,相約在釣魚x話別。宗一和尚大約早已在那裡等候了吧,久久佇立,期待著友人的到來,卻只見霧靄沉沉,但聞水聲潺潺。末四句頗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味,進一步強化了對家鄉的依戀不捨之情。詩人就想象中友人久候難耐之景寓自己急切之情,就友人相約話別寓自己難捨難分之意,戀鄉情結,何以言之!

  縱觀全詩,詩人以白描和聯想想象的藝術手段鋪陳,抒寫了自己質樸真率的濃濃鄉情,這種真摯的情緒貫穿了他終身的詩文,即使宦海浮沉,流離輾轉,未嘗一刻淡忘。然而,“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此時的蘇軾正躊躇滿志,志在高遠,“往意”堅決,他仍然昂首遠去。

  作為蘇軾早期的作品,這首詩在樸拙中似乎還顯出幾分幼稚,但詩中蘊含的真性情卻令人倍感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