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蘇軾書法的“尚意”精神的作文
中國古代書法史上,宋代書法突出的特點便是“尚意”,被人們譽為“宋四家”。宋人書法的“尚意”精神力求打破唐人拘於法度的僵法形式,重個人意趣、情懷的自由抒發,蘇軾以其獨特的見解和審美藝術觀引領了宋代書法的“尚意”之風,成為“尚意”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一、蘇軾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政治力量大對峙的時代,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北宋的統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出現了大批文人志士,無論在文章、詩詞還是繪畫、書法上,北宋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十分輝煌的一段時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文人,在眾多文化領域卓有建樹,論散文,蘇軾被譽為“唐宋八大家”;論詩詞,蘇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是宋代傑出的詩人,又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共同引領豪放派詞風;論書法,蘇軾同黃庭堅、米芾、蔡襄被後世讚譽為“北宋四大家”,並居於榜首。蘇軾年少時書法師承王羲之、王獻之作品,後借鑑唐代褚遂良、徐浩墨本,落筆純淨清新,風格從容幽雅,再現晉唐風規。中年時,轉師唐代顏真卿、五代楊凝式,筆力更加蒼勁,逸氣橫霄。在盡摹先人書法後,蘇軾另闢蹊徑,成為“尚意”書風的引導者和實踐者,引領了宋代書法的審美和發展,成為宋人“尚意”書風的旗手,黃庭堅曾評價蘇軾:“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第一”。
二、蘇軾書法中的“尚意”精神
(一)“意”之所指
宋代書法的“尚意”是對唐代“尚法”創作理念的`革新,對於前朝書法的“尚法”精神,蘇軾的態度是並不否定,而是求變創新,不死守法度,而蘇軾所倡導的創新也是將古法爛熟於心後的自創一格,“意”不拘於形。
由此可見,蘇軾所倡導書法精神的“尚意”,其中的“意”是指文人的主觀意識,實質是書法家的意趣和審美追求,將所聞、所見、所感融於作品之中。蘇軾認為,一幅書法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漢字的規格,而是漢字形態所表現出的書法家的精神面貌和狀態。正如蘇軾在《論書》中所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
(二)蘇軾書法作品中“尚意”精神的體現
蘇軾堅信筆法無需固定的模式,只應以書寫便利為原則。就蘇軾筆法的研究來看,蘇軾用筆“不合古法”,與前朝古人用筆的固定模式不同,而是講究以人為本,從書法寫作的需求出發。蘇軾執筆隨意,單鉤斜執,而沒有采取當時整個社會通行的雙鉤執筆,一切以長時間、持續的寫作需求為要,使得寫作時輕鬆、省力,適合大量寫作,文人也不會感到疲憊,更不會影響文章、詩詞的創作,中斷創作過程,能充分體現在筆法上蘇軾對於“尚意”精神的追求。蘇軾不是循規蹈矩,死守陳規的,而是體現其個人寫作習慣和創作意旨的。
蘇軾被後世譽為“宋四家”之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所倡導的“尚意”書風,蘇軾以“尚意”旗幟引領了宋代的書法作品的整體走向。蘇軾對於書法作品的評價往往以其精神和表現的內容來定,蘇軾認為,書法作品的“形似”只需要下功夫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但要做到“神似”必須具備理解書法作品的學識、能力和修養。
我們從宋人對於書法作品的功能要求來看,宋代的文人是極力主張書法作品對於個人抒懷寫性、自得其樂的功能作用。我們從蘇軾所說的話語中能感受到他對於作品對情感的抒發和情緒的表達的重視程度。
三、以蘇軾書法作品為例進行分析
蘇軾最為後人稱道的作品之一便是享有“天下第三行書”美譽的《黃州寒食詩帖》,現館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蘇軾在黃州的生活非常清苦,這無疑是蘇軾仕途中的低谷時期,創作了《黃州寒食詩》。
詩帖中第一首詩第一行落筆時筆畫收束,結構緊湊,尖利瘦勁,字形較小,也是蘇軾在黃州艱苦的生活的真實寫照;從“已過三寒食年”的“年”字起,筆畫開始舒展,可以感受到蒼勁有力的筆法,蘇軾也開始慢慢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鬱和苦悶;“蕭瑟臥聞”處起,整個筆跡較前面,字形擴大,筆墨濃重,表明蘇軾當時情緒的壓抑已不是短期之事;而第一首的最後兩行,字型回小,筆勢收斂,明顯在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結論
在北宋朝廷政策軟弱,政治昏暗的時期,蘇軾仕途屢屢受挫,幾經貶謫,生活中幾任妻子相繼離世,經歷過清苦平淡的生活和大起大落,不平凡的生活經歷雖帶給蘇軾艱辛,也給他帶來了文章、詩詞創作以及書、畫創作的獨特感受。
在書法上,蘇軾總結前朝“尚法”等書法創作精神,在大量臨摹習作和根據生活經歷感受後創新實踐,倡導並切身踐行的“尚意”書風更是引領了整個時代的書法精神,並被當時文人所推崇,開啟了新的書法“尚意”時代。被後世譽為“宋四家”之首的蘇軾引領的“尚意”書風不僅留給後世經典作品,更啟發了後世的書法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