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蘇軾被貶儋州州寫的詩

蘇軾被貶儋州州寫的詩

蘇軾被貶儋州州寫的詩

  在艱苦的環境裡,東坡的筆並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被貶儋州州寫的詩,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蘇軾被貶儋州州寫的詩

  一、《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二、《縱筆》

  白頭蕭散滿霜風,

  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輕打五更鐘。

  三、《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四、《椰子冠》

  天教日飲俗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簷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五、《出遊紀遊詩》

  半醒半醉問借黎,竹刺藤捎號號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擴充套件閱讀:

  蘇軾故事二十五則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讚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讚歎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裡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製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型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藥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裡(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裡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變法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面對蘇軾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終於坐不住了。蘇軾因此被貶湖州,接著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審。史稱烏臺詩案的文字獄開始,大量跟蘇軾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就連已經逝去的蘇軾老師歐陽修及家人也未倖免。蘇軾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獄之苦。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辭世後,宋哲宗昭命蘇軾代擬敕書,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而在敕書裡公報私仇,反倒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政敵,文中有一段曰:“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這個給予王安石的評價,蘇軾自己也是當之無愧的。東坡居士的這種高風亮節、大公無私的精神實在令後人感動。

  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麼可能瞧不出來呢?

  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衝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裡,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裡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讚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遊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裡,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吃草

  閒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暱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裡有魚(餘),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遊,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蝨”,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蝨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裡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蘇軾奇道:“你怎麼那麼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猜謎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素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絡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餘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菜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後笑眯眯地說:“諸位兄臺,請!”

  請大家想一想:蘇軾行了個什麼酒令?答案:嬴政併吞六國

  眼裡眾生

  一天,蘇軾與佛印一起對坐參禪。忽然間蘇軾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心喜。佛印問蘇軾:“你看我像什麼?”蘇軾說:“我看你像堆牛糞!”佛印聽後並沒生氣,反而一笑了事。蘇軾自以為佔了上風,心中竊喜,回到家中向蘇小妹炫耀。才女蘇小妹聽後笑嘻嘻地看著哥哥說了句禪語:“心中有佛則眾生皆佛,心中有糞則眾生皆糞。”

  登州五日兩上書

  蘇軾一生憂國憂民,不管是被貶期間還是任職之時,他心繫天下的赤誠之心從未改變。他曾在登州(今山東蓬萊)作過五日知州,就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裡,他就完成了兩件利國惠民的好事,被後人稱頌。

  宋元豐八年(1085年10月15日)蘇軾受命復朝奉郎知登州,這一年他五十歲。此行是他六年前由於“烏臺詩案”被陷下獄,後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復出後首次移職地方官。

  登州處於“地瘠民貧,商賈不至”的沿海之地,千里迢迢上任後,他耳聞目睹的是登州百姓深受榷(專賣)鹽法之苦。這一帶百姓多為“灶戶”,即以煮鹽換錢為生計。可自從朝迋頒佈實施“榷鹽法”,即推行食鹽專賣制度以後,灶戶所產之鹽必須賣給官家,不準私自出售。這樣,灶戶所得的錢還不及以往直接賣給百姓的三分之一。許多灶戶因此破產,只得背井離鄉外出逃荒;另一方面,百姓向官家買鹽,又要付出高昂的價錢,吃不起鹽。而官府所屯之鹽“有入無出”,“一、二年間即化為糞土”,主管屯鹽的官吏也要因此破家賠償損失。結果是朝廷無利,百姓遭害。面對這種狀況,剛剛上任的蘇軾再次把個人恩怨置之度外,毅然上書朝廷,遞上《乞罷登州榷鹽法》一道奏摺,力陳罷行榷鹽法的利害。當即獲得皇帝准奏,為登州百姓爭得生計之路。

  登州城北當時有一座水軍寨——刀魚寨,是防禦北滷(當時對北遼的惡稱)的重要軍事基地。蘇軾上任後巡視刀魚寨發現,這裡武備鬆弛,且屯兵多有外調的嚴重問題,深為不安。就在上任後的第五天,他接到受命被封為禮部郎官召還朝廷的'詔書時,又向朝廷遞上了《登州召還議水軍狀》的奏摺,直陳登州武備鬆懈之憂,建議“朝廷詳酌,明降指揮,今後登州……兵士並不得差往別州屯駐”,以保國家安全。

  登州之任,短短五日,蘇軾先後兩上奏摺,一惠民一憂國,以其任職時間與所上兩折之比例看,可謂“政績顯赫”。

  三抄《漢書》

  對蘇東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連他的政敵也十分讚佩。然而對蘇東坡天才的成因,歸結為他的天資超人是主流觀點,並沒有多少人瞭解他的天才同樣離不開勤奮和刻苦。

  他三次抄寫《漢書》足見其勤奮。四十七歲被貶黃州時,他的生活是十分艱難的,除了承受極大的精神打擊之外,他還要去東坡開荒種地,維持一家幾十口人的生活。勞動之餘仍舊堅持寫作和學術研究。此間,他又開始了第三次手抄《漢書》的工作。手抄《漢書》,起先他是以三個字為題(即書中敘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個字,然後憑此將此事背記於心),後來以兩個字為題,這次只以一個字為題,把《漢書》有關的內容背記下來。

  他的朋友朱載上去拜訪他,任意挑選一冊《漢書》,任意抽舉其中一個字,蘇東坡馬上應聲背出幾百字的一大段內容來,無一漏錯。

  他經常誦讀杜牧的《阿房官賦》,日子久了,就連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這篇賦的主旨了。

  可見蘇東坡勤奮刻苦之程度。

  題字助貧

  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身無公務時,常到街頭走走。有一天,他路過清河坊,看到一個小夥子在賣畫兒。蘇軾走近一看,感到一幅月梅畫得不錯。問道:“小夥子,這畫是你畫的?”小夥子點點頭。

  “這畫是賣的?”小夥子又點點頭。

  蘇軾雖然自己畫畫,畫得很好,可是對於好畫,仍是十分喜愛。他問明價格,摸出銀錢,將畫帶回家中。

  過了些時日,蘇軾又經過清河坊,又見那小夥子面帶愁容,在賣畫。禁不住又走了過去問:“小夥子,你又來賣畫了?”

  小夥子又見到這位好心人,就將賣畫的原因說了出來。原來,這小夥子叫宋文新,自幼迷戀畫畫,又肯刻苦用功,畫得一手好畫。但不幸的是,父亡母病,只好靠賣畫束打點生活。每天在此掛出畫後,看畫的人不少,但看看下面的落款,就走開了。

  蘇軾聽完他的話後,稱讚他的畫技不錯,並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說:“你來此賣畫已有多少日子?”

  “一個多月。”

  “賣了幾幅了?”

  “一幅。”

  這一說,使蘇軾更加同情。心想,他的畫已有相當功力,可惜沒有名氣,所以,無人問津。就說:“我來幫你一把如何?”宋文新正走投無路,連聲表示感謝。

  蘇軾見小夥子如此認真,愈加敬愛。心想,這正應給他幫助,說:“你如以為虛偽之事不幹,那麼,我寫真心實意之言,就不得推卻。”

  “好。”

  “但不得反悔。”

  “好。”

  蘇軾提起筆來,在一張畫上寫了“此畫蘇不及”五個字。

  小夥子見了蘇軾的題詞,感到十分惶惑,連聲說:“太守乃當今學士,小人不敢當,不敢當。”

  蘇軾說:“我題此字,自有道理,你不必擔心。目前通是葬父養母要緊。”小夥子想想沒法,只好籤應了。

  這件事發生後,一傳十,十傳百,不幾天全杭州人都知道了,紛紛來看小夥子的畫、買他的畫,他的畫很快都賣出去了。

  宋文新葬父之後,去蘇府拜訪,又提起題詞之事。蘇軾笑笑說:“我題此五字,並非完全虛妄。”說畢,拿出他少年時畫的一幅月梅和宋文新的月梅同時掛在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