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蘇軾《海棠》試題

蘇軾《海棠》試題

蘇軾《海棠》試題

  《海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整理了蘇軾《海棠》試題答案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海棠

  作者: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試題

  (1)一、二兩句分別從什麼角度寫了海棠的什麼特點?

  (2)詩人主要採用了什麼手法來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解析:

  (1)“東風嫋嫋”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這兩句是透過視覺和嗅覺來寫海棠的光彩正豔、香氣正濃的。

  (2)詩中“睡去”與“紅妝”使用的擬人手法十分明顯。“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是全詩的關鍵句。“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

  參考答案:

  (1)視覺(顏色)、嗅覺(香味) 寫出了海棠高潔與柔美的特點。

  (2)採用擬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將花人格化。由寫海棠花的高潔柔美,引出人花對話,唯恐花睡去,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實際上是慨嘆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海棠》賞析

  一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詩人首先刻畫微風中的海棠,著意表現海棠的色彩。 “東風”就是春風,“嫋嫋”,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崇光”指高貴華美的光澤。這句詩的意思是:微風輕拂著海棠,海棠泛出華美的光澤。一個“泛”字,寫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閃爍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寫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的意思是說,明月轉過了迴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這樣,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裡,散發幽香了。顯然,此時的海棠花就如同詩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卻得不到重用,真是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啊!所以,這裡的空濛幽寂的夜景描寫,暗示的是詩人幽寂孤獨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兩句。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依依不捨賞玩的情態;“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這兩句詩被後人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象裡,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人愛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詩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顯然,海棠其實就是詩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於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詩人自己的遭遇的寫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隱含顧影自憐的意思。但詩人並不因此而頹唐萎靡,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豁觀、灑脫的胸襟。

  綜觀全詩,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耐人尋味。

  《海棠》賞析二

  此詩開頭兩句,並不拘限於正面描寫。首句“東風嫋嫋”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風”之句。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從中還可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這兩句把讀者帶入一個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豔麗,然而略顯幽寂。

  後兩句,作者由花及人,生髮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不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一個“恐”寫出了作者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臺。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