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鷓鴣天》
導語:《鷓鴣天》這首詞在表現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畫方面,有獨到的藝術特色,是詞人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的時候所創作的。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註釋】
1.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2.亂蟬:形容蟬聲嘈雜。.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飛,飛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別名。
6.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7.杖藜: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體貼人意,下得及時。
9.浮生:出自《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謂人生在世,虛浮無定。後來相沿稱人生為“浮生”。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譯文】
茂林的盡頭露出秀麗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圍牆,蟬聲嘈雜衰草長滿小小的池塘,翻騰翱翔在空中的鷗鳥時隱時見,映照在水面的粉紅荷花散發著微微的清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著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三更的時候,殷殷勤勤地下過一陣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涼。
【賞析】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閒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遊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透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