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鄉詩> 《旅宿》賞析

《旅宿》賞析

《旅宿》賞析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旅宿》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旅宿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譯文

  韻譯

  住在旅館中並無好的旅伴;憂鬱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對著寒燈回憶起故鄉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鄉太遠歸夢到破曉未成;家書寄到旅館已時隔一年。

  我真羨慕門外滄江的煙月;漁人船隻就係在自家門前。

  直譯

  旅館裡沒有知心朋友,我獨自靜靜地沉思凝神。

  對著寒燈回憶往事,孤雁的叫聲,驚醒了悽寂夢魂。

  鄉關道路迢遠,夢魂拂曉時才得歸去,家人的書信要等來年方能寄到此地。

  滄江上月色含煙,風光是多麼美好,釣魚船就係在我家門前。

  註釋

  ⑴良伴:好朋友。

  ⑵凝情:凝神沉思。悄然:憂傷的樣子。這裡是憂鬱的意思。

  ⑶寒燈:昏冷的燈火。這裡指倚在寒燈下面。思舊事:思念往事。

  ⑷斷雁:失群之雁,這裡指失群孤雁的鳴叫聲。警:驚醒。

  ⑸遠夢歸:意謂做夢做到侵曉時,才是歸家之夢,家遠夢亦遠,恨夢歸之時也甚短暫,與下句家書隔年方到,恨時間之久,相對而更增煩愁。侵曉:破曉。滄江:泛指江,一作“湘江”。

  ⑹好煙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風景。

  ⑺門:門前。

  賞析

  這是羈旅懷鄉之作。離家久遠,目睹旅館門外的漁船即加以豔羨。幽恨鄉愁、委實悽絕。頸聯“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層,實乃千錘百煉的警句。

  首聯起,直接破題,點明情境,羈旅思鄉之情如怒濤排壑,劈空而來。可以想見,離家久遠,獨在異鄉,沒有知音,家書也要隔年才到,此時孤客對寒燈,濃厚深沉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必會陷入深深的憂鬱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態度的最好寫照:靜對寒燈,專注幽獨,黯然傷神,將詩人的'思念之情寫到極致。

  頷聯承,是首聯“凝情自悄然”的具體化,詩人融情於景,寒夜孤燈陪伴孤客,思念故鄉舊年往事,失群孤雁聲聲鳴叫,羈旅之人深愁難眠,細緻地描繪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鄉圖景。“思”字和“警”字極富煉字功夫。燈不能思,卻要寒夜愁思陳年舊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燈及人,顯然用意在人不在物。 “警”字也極富情味。旅人孤燈,長夜難眠,一聲雁叫,引孤客嫠婦愁思驚夢,歸思難收。

  首聯與頷聯極言鄉關遙遠,幽愁滿懷。夢見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遙遠,夢醒時分天已大明,家書須隔年才能寄到旅館,可見離家之遠,表達出對家鄉深沉的思念。

  頸聯轉,用設想之詞,虛實結合,想象奇特,表現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詩人因愁思難耐、歸家無望而生出的怨恨。故鄉遠在千里,只能夢中相見,也許是短夢,也許是長夢,但夢中醒來卻已到天明。字裡行間,流露出夢短情長的幽怨。而這一切又都由於“家書到隔年”的實際情況。作為詩歌由寫景向抒情的過渡,轉句用夢境寫旅宿思愁哀怨,亦虛亦實,虛中寫實,以實襯虛的特點讀來回腸蕩氣。

  尾聯合,收攏有力,卻並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設想之詞,勾勒家鄉美麗的生活圖景,融情於景,借景抒情,把濃烈的歸思之情融入家鄉優美的風景之中。滄江煙靄,雲霞明滅,月色溶溶,家門外繫著釣魚船,一幅優美寧靜祥和的家鄉風光圖景。畫面中雖然沒有寫人物,但一條靜靜地繫於家門外的釣魚船卻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面對這樣一幅家鄉優美的畫面,誰人不夢繞魂牽,更何況旅宿在外的詩人呢!家鄉遠隔千里,旅人歸思難收,如此優美的家鄉風光圖景非但沒有給詩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詩人的思鄉愁苦。這是用樂景反襯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鄉愁、委實悽絕。除卻箇中人,任何人也難以深味箇中情。不過,“煙月”在此實際上是借代,並非一定就是“煙”,就是“月”。正所謂,文學作品的形象大於思維,此處一個“煙月”可以觸發不同的旅人思婦產生不同的意象聯想,從而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頸聯與尾聯看似跳出了鄉愁,豔羨門外滄江魚船的清閒自在,其實是借他鄉之物,更曲折地表達出詩人思鄉之情。全詩層層推進,寫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詩可能作於作者外放江西任職之時。詩人離家已久,客居旅館,沒有知音,家書傳遞也很困難,在悽清的夜晚不禁懷念起自己的家鄉。於是創作了這首羈旅懷鄉的詩篇。

  但有疑問的是這首詩不見於《樊川文集》,而載於宋人補編的《樊川別集》。最後二句,《全唐詩》等均作“湘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杜牧未曾涉足湘江,故此詩是否杜牧所作,尚有疑問,學術界較支援作者為杜牧的說法。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來源:中書省別名紫微省,因此人稱其為“杜紫薇” )晚唐時期.唐代文學家,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阿(ē)房宮賦》亦頗有名。

  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杜甫與李白區別開來,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懷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後,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23 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闢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後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裡說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絃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羶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商。"他主張削平藩鎮,收復邊疆。其"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後來岳飛的《滿江紅》。他在《燕將錄》裡褒揚譚忠,是因為他能勸說河北諸鎮不反抗朝廷。為了實現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他強調知兵與否關係著國家的興亡:"主兵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和《孫子注》。由於懷才不遇,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曠不羈。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作。

  據《唐才子傳》載,“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湧,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遊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甦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麼,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風流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並且拿出兵卒們發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字詞之間,滿是豔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於世。杜牧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著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鑑今之意。遊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箇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麼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為其裡。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