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白《蜀道難》有感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詩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迴腸蕩氣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讀李白《蜀道難》有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閒坐於破鏡之家,信手翻起了唐詩三百首。前段時間比較喜歡看詩評詞評,如今回頭再看三百首,好像品出點那麼點意思了。陳廷焯稱李白有鬼才,深以為然,鬼才之名猶在天才之上吧。圍棋界近百年也只吳清源大師稱到鬼才。陳廷焯對於李白的評價第二層意思是學不得,蘇軾的詞也學不得。有點像獨孤九劍吧,如果只從招數來模仿,早晚入歧途的。
蜀道難是從小就讀過的,一直也沒好好背過,對於我這種文字上無甚天分的人來說,不讀個上十遍根本記不住的,好在從小家裡也只是要我熟悉熟悉沒有讓我刻意背。說實話,從前根本不理解蜀道為什麼難,現在飛機火車的,那種走路的感覺反倒成了享受了。
中原九州大地,四川其實是在很邊緣的位置。春秋時,這裡有兩個國家,巴和蜀,於是巴蜀也成了現在四川的代名詞。當年張儀和司馬錯有過一場辯論,張儀力主滅東周,司馬錯力主吞併巴蜀。一個強調政治意義,一個強調地緣經濟意義。以辯才著稱的張儀最後沒能說服秦王。而自秦並巴蜀之後,國勢日盛,已據天險源頭。
秦末漢初,天下大亂。項羽雖後入關,而不尊信義。令先入咸陽的劉邦為漢王,以章邯等前秦名將鎮守三秦之地監視劉邦。後面的故事大家知道了,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於是漢中就成了漢朝的龍興之地。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後世便有樣學樣了,可惜歷史是不可重複的,多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最著名也相對較近的一次學習是諸葛孔明的隆中對,先去荊州,後取益州,然後出荊州取洛宛,出漢中襲長安,復兩京,天下可傳檄而定。從古至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話沒錯,不過卻不萬能。守江山靠的.的不是萬里長城,而是人心。但有幾個帝王能善用人心,人心這東西確實無敵,但很難掌握,而且是個長期工程,相對來說地利的優勢更容易掌握,而且不容易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其變化,那山山水水總是在那裡的。作為首都來說,彼時的長安基本就是首選了。相比於洛陽的無險可守四戰之地,長安只要守住了潼關這個門戶,來自中原大地的壓力都可忽略不計。所以四川雖然地處一隅卻是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場所。蜀道的難行在於它的單向性,入蜀難,出蜀則相對容易一些。所以一旦四川的君主是個守成或者不思進取的,四川就極有可能變成一個幾十年獨立的隔絕之地。孔明先生的隆中對,我猜測多半還是想模仿高祖出三秦而爭天下的軌跡。隆中對最大的問題是,出川道路的稀少,減少了戰略上回旋的餘地。換句話說,就是傻子也知道你從哪裡出來,除了硬碰硬的打,很難取巧。如果高祖時守三秦的不是輕敵而驕的章邯等人,高祖多半是要在四川被送終了。四川雖是好守之地,卻是以放棄戰略的主動性為前提的,說到底就是準備以一隅抗全國,勝負之數可想而知。比較一下漢初和漢末,有幾點不同,漢初項羽分封基本剛結束,就已經打成了一鍋粥,劉邦多少有點乘亂而起的意思。漢末北方魏國一家獨大,諸葛每次出祁山面對的都是北方最精銳的騎兵。項羽背信棄義,這一點是的他這個霸主很難令人臣服,殺義帝更是受人以口實。強如諸葛的隆中對尚不能成,則後市小輩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從前的以後,四川漸漸由一個可能的幸福發源地,變成了理想的避難所了。
唐玄宗入川,路還沒邁開幾步,先丟了個貴妃,說實話我真沒覺得楊太真有多少錯。荒廢國事這些就不用說了,只說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一步接一步的臭棋,把長安這個不太可能被攻克的城市,拱手送了安祿山。
明末張獻忠入川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殺人。據說是殺得只剩幾百戶,最後不得不湖廣填川。
石達開是另一個被隆中對誤導的人。四川也不是隨隨便就可以進的地方,不然你還去幹嗎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