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國風·豳風·九罭》原文賞析

詩經《國風·豳風·九罭》原文賞析

詩經《國風·豳風·九罭》原文賞析

  《九》是《詩經·風》中的一篇。為先秦時代地漢族民歌。《毛詩序》說:“《九》,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九

  九之魚,。我之子,袞衣繡裳。

  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於女信宿。

  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無使我心悲兮。

  譯文

  細眼漁網去捕撈,魚魚都打到。路上遇見官老爺,錦繡禮服真美妙。

  大雁高飛沿洲渚,老爺歸去沒處住,留您兩夜在此宿。

  大雁高飛沿河岸,老爺去了不回還,留您在此住兩晚。

  把您禮服保留啊,我的老爺別走啊,不要讓我悲愁啊!

  註釋

  ⑴九(yù):網眼較小的漁網。九,虛數,表示網眼很多。

  ⑵:魚的兩個種類,肉皆鮮美。

  ⑶(gòu):碰見。

  ⑷袞(gǔn):古時禮服,一般為君主或高階官員所穿。

  ⑸遵渚:遵,沿著;渚,沙洲。

  ⑹女(rǔ):汝。你。信處:再住一夜稱信;處,住宿。

  ⑺陸:水邊的陸地。

  ⑻信宿:同“信處”,住兩夜。

  ⑼是以:因此。有:持有、留下。

  ⑽無以:不要讓。

  鑑賞

  《九》一詩,解說紛。有人認為,《九》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讚美周公的;《毛詩序》雲:“《九》,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詩集傳》雲:“此亦周公居東之時,東人喜得見之。”這都是推測之辭。因為根據詩的文字,並不能落實到時、地、人,所以指實本事並不能令人信服。細味詩意,當如聞一多《風詩類鈔》所說“這是燕飲時主人所賦留客的詩”。

  留什麼客:“袞衣繡裳”,穿著華麗禮服的大官。袞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禮服,後來也泛指高階官員的禮服了。詩的作者地位比較低,遇到高階官員來訪,十分高興,打魚設宴招待,請這位高階官員多住幾天,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談。周代風習,宴會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懷,《九》大是主人宴請高階官員宴會上唱的歌。

  這首歌並不難理解,它基本上順時間之序進行敘述。第一章的寫法,是先果後因。“九之魚,。”急急忙忙拿了細網眼的漁網去捕美味的魚、魚,是因為“我之子,袞衣繡裳”,那位穿著禮服的高階官員來了。用細眼網捕魚,志在必得,大小魚不漏網。只點明“”,專取美味,不顧其餘。一開始就把主人殷勤、誠懇待客的心情訴說出來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語義反覆。鴻雁留宿沙洲水邊,第二天就飛走了,不會在原地住兩夜的。詩人用這個自然現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階官員: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與鴻雁相同。難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別。“於女信處”、“於女信宿”,意思是:請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誠意與巧妙的比喻結合,情見乎辭。

  最後一章直抒胸。“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兩句,用當時下層官員、百姓挽留高階官員的方式:把高階官員的禮服留下來,表達誠懇的挽留。這種風習,到後代演變成“留靴”:硬把離任官員的靴子留下,表示實在不願讓他離去。當然,一旦成習俗,真情實意便減弱,甚至只成為一種形式了。最後一句“無使我心悲兮!”正面點出全詩感情核心:因高階官員離去而悲傷。至此,感情的.積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結局,這是前面捕魚、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動中流貫感情的積聚,到最後總爆發。由於這個感情總爆發,使讀者回顧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誠懇真實,並非虛飾之詞。結構安排的層層推進,按時序的敘述,使這首詩取得較強烈的抒情效果。陳震《毛詩識小錄》評曰:“方說我,旋說公歸,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心情搖盪,筆力跳脫”“喜懼交併之心,夭矯獨出之筆,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幾於不可跡求。”牛運震《詩志》評曰:“‘是以’二字,緊承‘信處’、‘信宿’,老橫之極,一氣卷下,卻自曲折纏綿。”對此詩的章法、句法、字法可謂深有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