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論《詩經》戰爭詩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論《詩經》戰爭詩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論《詩經》戰爭詩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在中國哲學研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對現代《詩經》學亦有革命性的影響。該書《導言》指出:“古代的書,只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該書的第二編第一章《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則引用《國風》及《小雅》中眾多詩篇,並由此推斷出那時代(前8世紀到前6世紀)的大情形為:戰禍連年,百姓痛苦;社會階級漸漸消滅;生計現象貧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苦。按照胡先生的說法,那個時代的戰爭是很頻的但《詩經》305篇作品中,反映戰爭的內容並不多,約計10篇,幾乎沒有一篇是描寫正面戰場的。周宣王時期是集中產生戰爭詩篇的年代,儲存在《詩經》的此類作品共有5篇。

  《小雅•出車》敘述北方(即後代的匈奴)進犯周疆,周宣王派大將南仲領兵出征,擊退強敵,班師回朝的過程。“出車彭彭,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寫了出征時戰車的轟響和旌旗迎風飄蕩的壯大聲勢。“赫赫南仲,於”,“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南仲先徵,後伐西戎,軍隊威儀赫赫。最後一句“赫赫南仲,於夷”。這是一場大戰,但沒有一句寫到敵軍,沒有一句寫到廝殺。彷彿在南仲赫赫軍威震下,終於平定了。

  《小雅•六月》敘述另一次北伐的戰役。詩中寫道:“四牡,載是常服。”詩的作者全副武裝,乘著四匹黑色健壯的公馬駕的戰車,以每日30裡的速度開赴前線。“四牡既,既且閒”。四匹公馬強壯威武,駕車的功夫非常熟練。這完全是軍威的顯示。

  《小雅•采芑》寫的是方叔率領軍隊南伐“蠻荊”之武功。“其車三千,央央”,“如霆如雷,顯允方叔”,方叔率兵車三千輛,軍旗迎風飄揚。寫方叔英明又誠信,軍威遠震如雷霆。最後“征伐,蠻荊來威”,以方叔征討立了大功,蠻荊威服周朝而宣告勝利。整個戰鬥過程既沒刀光也沒血影。

  《大雅•江漢》記敘了召穆公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之事。“江漢湯湯,武夫”。以長江、漢水滔滔洋洋起興,表現出戰士雄赳赳,氣昂昂,群英勇武不可戰勝之氣。極言軍隊之威武。

  《大雅•常武》寫的是周宣王親率大軍伐徐的經過。著重寫了周宣王軍隊的強大。“赫赫明明,王命卿士”,“赫赫業業,有嚴天子”, “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 。周王的軍隊,軍威赫赫,迅如鷙鳥,飛掠高翔。有如長江漢水之浩蕩,又如大山之堅不可摧。

  另外還有《邶風•擊鼓》、《秦風•無衣》、《風》的《破斧》和《東山》、《小雅•采薇》等,也都同樣只顯示了軍隊的聲勢而沒有戰鬥場面的描寫。

  以上這些作品儘管都是寫戰爭的詩篇,但從內容來看,都沒有直接描寫戰鬥,既沒有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的戰鬥經過,也沒有流血飄櫓、堆屍成山的殘酷結局。寫的都是雄壯的軍威:蔽日的軍旗,雄壯的戰馬,銳利的武器、高漲計程車氣和神威的統帥。這些詩歌,無處不折射出濃濃的人文精神。看看與《詩經》稍後的其他詩歌如屈原的《九歌》中的《國殤》,直接描寫了戰鬥場面的殘酷:“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餘行,左兮右刃傷。霾兩輪兮鷙四馬,援玉兮擊鳴鼓。天時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再看看李華的`《弔古戰場》,這此詩歌和《詩經》的戰爭詩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

  為什麼《詩經》中的戰爭詩,只寫軍隊的威儀而沒有直接描述殘酷的戰鬥場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民本”、“仁政”、“王道”思想的深刻影響

  孔子說“仁者愛人”。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內涵非常豐富。許慎在《學文解字》中對“仁”作了解釋:“仁,親也。從人,二。”段玉裁於注中引《中庸》曰:“仁者,人也”。又曰:“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就是說,“仁”的基本涵義正是指人與人的關係。孔子還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德治,是孔子所理想的治國手段,如果以德行為引導,以禮制為準則,人民不但可以免於刑罰,而且會有高尚的道德觀念。

  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體,構成孟子相當系統完整的政治觀:以民為本的理論基礎,以仁政為治政方針,從而實現王道之治的政治目標。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還鼓吹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作為政治思想學說,它對於孔子的“德政”、“禮治”,有了重大的發展;特別是“民本”,“仁政”的理論闡述,大大補益了孔子思想學說的不足。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體,是中國儒家王道政治的典型代表。孟子的這種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周公對“敬德保民”、“明德慎罰”思想的實踐

  “敬德保民”、“明德慎罰”就是崇尚德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並使其生活充裕;懲罰人民要慎重,不要隨意殺。周公是周初年的大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國儒學的先驅者。在殷、周王朝更迭的歷史變化中,周公親眼目睹了這一變革的全過程,觀殷之所以滅亡,周之所以興起,不能不引起他的思考。特別是“牧野之戰”,殷紂軍隊七十萬人“陣前倒戈”,成為殷紂滅亡的直接原因。周公又親率大軍東征,平定管、、武庚之亂。歷史與現實的經驗,都促使周公對下層之“民”的力量的認識,能達到前人所未有的高度。周公的這種觀點,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實踐。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