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詩經》中的情詩
我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情歌《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四字。傳說大治水,娶塗山氏女為妻。接著他省視南方,女久盼未歸,便唱出了這支歌。詩的前兩個字是實詞,後面兩個字是感嘆詞.
《周易·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羊,無血。”這首詩雖僅十字,但它卻是一首美麗的牧場情歌。小夥子拿著刀殺羊,卻不見血;姑娘承筐而裝,籃子卻是空的。時人唱出這支戲謔性的短歌,來打趣兩人因情有所鍾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詩沒有言語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兩人無言相契的愛情表現得含蓄有致,生動有趣。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 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 作品。最後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產生的地域,約相當於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
《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括為“賦、比、興”三種。三種之中,上古歌謠最常用的是賦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興”極其少見。這是因為“比興”的形成是因婚戀詩而產生。《詩經》是較早較多涉足此題材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詩經》中的婚戀詩,無論是寫男子悅愛女子,或寫女子悅愛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敘幽會、寄懷念,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劇,莫不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情真意摯,感人肺腑。其中寫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關》;關關睢鳩,在問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以河洲上雌雄和鳴的關鳩起興,寫一個男子對一個美麗姑娘的單戀,熱烈而坦率。他醒著想,夢裡也想, ,前 三章表現了一青年對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將要“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表現了對愛情的想往和迫切之心情.
這種表現男女相互愛 慕《邶風·靜女》靜女其姝,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說女美。
自牧歸荑,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而搔首徘徊。情人既來,並以 彤管、茅荑相贈,他珍惜玩,愛不釋手,並不是這禮物有什麼特別,而是因為 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表現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對情人的熱切思念,洋溢著一派熱烈歡快的情調。 《秦風·蒹葭》抒寫對“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纏綿悱惻、反覆追尋,展現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深沉執著。
另有一些戀歌則表現了青年男女對禮法壓迫的反抗及其內心創傷。
如《鄭風·將仲子》寫女主人公,強壓著深摯的愛情,求其心愛的“仲子”不要牆折樹來幽會,以免被父母、兄長或別人發現的矛盾心理;《邶風·柏舟》的姑娘則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大膽聲言:那個垂髮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物件,並且發誓至死不渝。
在婚戀詩中,還有一些表現婚姻與家庭不幸生活的“棄婦詩”,是最能反映社會問題的。如《邶風·日月》、《邶風·穀風》、《秦風·晨風》等皆屬此類。其中最典型的是《衛風·氓》,詩以棄婦的口吻,傾述了她從戀愛、結婚到受虐待以至被棄的全過程,抒發了她內心的不平、哀傷、怨恨和反抗。詩的結尾棄婦抱定與氓決裂的態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轉為清醒、剛強和果斷,是我國文學史上較早注意人物性格變化表現的詩篇。
《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不僅寫戰爭和徭役的承擔者征夫士卒的痛苦,還有以戰爭、徭役為背景,寫夫妻離散的思婦哀歌。如《衛風·伯兮》,即寫一位 婦女由於思念遠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雲: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女為悅己者容,所愛的人不在面前,梳妝打扮還有什麼意義呢?率真質樸地 寫出了思婦內心的相思哀痛。《王風·君子于役》也以思婦的口吻抒發了對役政 的不滿。黃昏時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時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卻不能回來,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園牧歌式的農村小景中,滲透了思婦的無盡相思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