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講評之風人深致:不變的是詩經,變的是我們

詩經講評之風人深致:不變的是詩經,變的是我們

詩經講評之風人深致:不變的是詩經,變的是我們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蒐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6首隻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蘇纓的這本《詩經》講評,在天涯上讀過一些,原先以為會由出版《納蘭詞典評》的廣西師範出版,不過後來貌似黃了。不過這次改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裝質量倒也保持了應有水準,應該是值得慶幸的。

  現在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詩詞解讀汗牛充棟,良莠不齊。不過在其中,蘇纓的作品我一向比較喜歡。其解說有情感又不似小女生般濫情,有功底又不似老先生般酸腐,其中的“度”把握比較到位。蘇纓曾自承解說風格比起那些“讀起來覺得美就好”的朦朧派,更偏向於要把詩詞的寫作背景與人物關係弄清楚再來探究其中的意味。這一點在其解讀納蘭詞和唐詩的幾本作品中就已經顯露無疑,此書中更是如此。

  需知《詩經》可不是普通的詩詞歌賦,它可是《六經》這一,相傳孔子親自編,在歷朝歷代都被奉為經典。針對其的解讀也是古往今來,不絕於道。然而,《詩經》也是爭議頗大的一部詩歌集,看似淺顯的詩句下有著無數的闡釋和註解,卻又彼此爭論不休,曖昧不清。胡適甚至說“詩經有一半至今讀不懂”。對此,作者試圖在本書中給出自己的一些解讀。

  蘇纓的解讀,一大特點就是旁徵博引。解讀詩經,不僅從詩經本身入手,更是引用了古今中外一堆註釋。從《毛詩》、訓詁學到胡適、聞一多,再到龐德,加上涂爾幹、奧卡姆等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解讀,可謂豐富。而作者並沒有犯為註解而註解的錯誤,而是辯證地看待這些註解。她指出解讀詩經的幾個主要錯誤就是過度闡釋、以今度古,以及為了自己的目的去闡釋。這樣的解讀方法,不但會把本來簡單的事情越弄越複雜,還是對詩中原有意義的扭曲。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古代把所有詩經內容都往“后妃之德”上湊,還是解放後將其全部理解為“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階級覺悟”,都是有失偏頗的。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就要首先還原其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合理的揣測和推斷。這一觀點,倒是頗似新文化史及心靈史的`看法,讓我想起之前看的《屠貓記》。

  只是,幾千年前古人的思想,今人真的能夠揣清楚嗎?雖然中國有著不間斷的文字和文化傳承,是為一大優勢,但文字的意義在傳承之中卻無時無刻不發生著流變。這一點,作者其實比誰都清楚吧。更何況,人們從來都是更多按照自己意願來解讀作品,正如《詩經》的官學地位催生了“后妃之德”的正統解釋,而階級解讀的盛行也是出於階級鬥爭的需要一樣,如今安意如們對詩經的解讀迴歸情感系,不也是由於“市場導向”?人們想要的,是否真的是詩的原意?還是自己所希望的意思?《詩經》沒有變,那麼到底是什麼變了呢?看完全書,其實反而有了更多的迷思……

  不過,能夠在這個浮的時代,仍舊能夠靜下心來仔細解讀詩經,努力還其本來面目。這本身何嘗不是一種值得肯定和欽佩的舉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