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1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型別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準中又說: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瞭解學生閱讀動向。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
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
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
4、批語註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
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2
今天帶孩子們一起學《牧童》、《舟過安仁》和《清平樂.村居》。三首描寫從前小孩兒生活的古詩,帶領固定在兩點一線的現代孩子讀,有些意思。
開篇即問:這三首古詩中各有幾個孩子,他們都在幹什麼,找依據,劃下來。小毛眼睛圓圓的,是咱們的體育健將。她站起來答:吹笛子,睡覺。呼啦一下,四五個孩子舉起手來表示反對。
小博士小李字斟句酌:應該是在躺在草堆上看月亮吧。“臥”不一定就是睡覺!有道理,表揚!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學霸小鄧站起來,應該是躺在草堆上欣賞月色更有詩意吧!一番討論,不僅理解了意思,而且頗得了些此詩的意境。好。
《清平樂.村居》的爭論在於鋤豆的含義。小學究劉寧徽一口氣說下來:大兒子是在鋤豆苗,二兒子織雞籠,小兒子溪頭趴著剝蓮蓬。看孩子們都一臉平靜,顯然都接受了這個答案。老師故作奇怪——古代人真傻,連豆苗都要鋤掉?聰明的孩子立刻明白了,新轉來的小沈憨憨的,可是腦子靈:“老師,應該是鋤掉豆苗地裡的雜草吧?”真棒!
第二步,如果你寫牧童,你會怎麼寫?孩子們循著寫人的文章思路答去:寫美景,寫放牧趣事,寫牧童和牛的深情,寫牧童的外貌和性格特點。可是咱們要認識的這一位詩人呂岩不是一般人,他是“八仙”之一哦,寫的詩,自帶仙氣。反覆讀讀,看看呂仙人寫詩的出人意料處。
舉手的孩子不多,但每一個發言都是難能可貴的真思考。有孩子說:“弄”字用得很神奇,笛聲怎麼會逗弄晚風呢?明明只是晚風吹來笛聲而已啊。老師追問:這樣寫好在哪裡?小汪同學立刻反應過來:寫出了牧童悠閒自在,也反映了詩人的悠閒自在啊!幹得漂亮,小汪!
小李也有發現:我們寫牧童都會寫些放牧的趣事兒,可是呂岩寫的卻是牧童放牧歸來躺草堆上的事兒,選材很獨特。老師順水推舟:為什麼選這個寫呢?小汪再接再厲,因為這個呂岩很嚮往這樣悠閒自在的生活啊。的確如此,呂岩先生的心情也一定是“即此羨閒逸,恨然吟式微”吧!
看著孩子們偃旗息鼓,老師來點撥一下:我看笛弄晚風三四聲很有意思啊,沒出現牧童先出現聲音,這種寫作方法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寫作時,用這樣的方法,更能吸引讀者哦!上過習作班的孩子深以為然。
就這樣,孩子們在自己和牧童,自己和呂岩先生之間來回穿梭,把這首《牧童》學透了。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3
教學策略一般是指教學當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如何讓學生積累知識,運用知識,培養語感;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等方面。我在教學當中注意培養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提高寫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收集好詞佳句的習慣,並教會學生進行分類摘錄,然後讓學生們把精選的部分詞句先進行理解;接著在此基礎下再進行背誦,背誦一般透過堂上檢查或進行背誦競賽,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詞彙量大了,動筆寫作時就有話可說,有文可寫,不再像以往那樣“江郎才盡”,學生真的有收穫。
從這看來,我覺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很重要,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的。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究竟學到了什麼,形成了什麼能力,解決了什麼問題。這樣可以從另一方面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例如:我在講第四冊《狼和羊》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對狡猾的狼與老實的老山羊的五次對話的理解和認識像狼這樣的壞人是不會跟別人講道路的。我在第一次試教時,設計出比較多的問題,想讓學生尋著我的步伐去把課文理解,師生一問一答,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就比較熱烈,但其實教學的效果卻不太理想。後來聽取了老師們的意見以及反思了一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發揮教育機智,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問題只是限於個別學生來回答,學生沒有全部參與課堂的學習當中,沒有嘗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被我的教案中的問題所侷限了,缺少了思考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換為主動,我再認真地鑽研了教材,重新修改了教案,然後再一次去上這堂課,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整體瞭解課文大意之後,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透過讀書、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情況,自己去把課文讀懂,自己去發現問題,學會質疑,小組同學互相幫助去解決問題或在全班上交流小組裡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只作適時的點撥、指導,在讀懂課文之後,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學生朗誦,有的學生表演動作。這一節課我把課堂真正地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真正地體驗了語文學習的快樂。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4
寓言中的故事是形象地描繪,道理是抽象的概括。小學生思維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寓言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寓言形象。這方面可從四個方面引導。
1、領會寓言裡形象的語言。
寓言和其它的文體一樣,也是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的。因此,要引導學生理解寓言。例如《亡羊補牢》,要引導學生透過理解“後悔”“還不晚”、 “趕快”、 “結結實實”、 “再也沒丟過”等這些形象的詞語的含義,說明它的作用,從文字中掌握養羊人知錯就改的形象。
2、想象寓言裡的藝術形象。
寓言有明顯的比喻性,作家總是把所包含的整個事件當作一個比喻,運用諷刺、誇張的手法,塑造生動的寓言角色,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著耳朵盜鈴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人物或角色。我們要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進行想象: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發展經過、事件高潮、結果。我們要利用寓言運用的這種表現手法,再現寓體生動的情境,要讓學生彷彿看到寓言中的角色,但在引導學生想象時,不宜再擴充創造。
3、用朗讀增強形象的鮮明性。
寓言故事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寓言教學中。我們可藉助朗讀手段來增強形象的鮮明性,寓言是一個很有情趣的小故事,所以朗讀寓言時應用日常講故事的口吻即可,語調輕鬆、幽默中帶有諷刺意味。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課時,指導學生抓住教材中的人物語言特點,如狼的蠻橫,小羊的善良等等,用有感情的朗讀去突出狼和小羊的形象,去加強兒童對形象的理解。
4、觀察插圖深入畫面的意境。
寓言故事常常配有插圖,寓言作家所創造的插圖具有幽默、風趣、童話般的意境。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要重視把觀察和想象結合起來,深入畫面的意境,認識事物的本質意義,為揭示寓意做好準備。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課時,讓學生聯絡插圖朗讀課文,想象當時小溪邊的情景。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加強教學的形象直觀性,讓學生感知狼和小羊的個性特點,狼的聲音粗暴、兇殘和蠻橫無禮,小羊的軟弱溫馴,從而對小羊產生同情,憐憫。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5
我任職小學語文老師多年,在語文的教學的這一方面,我有自己的方式,同時經過多年的教學,我也有了一定的經驗,由此也有一些教學心得。
小學語文是一個基礎,打好了這個基礎,未來學習語文就不會很難。而對小學生進行教學,就一定要深入去教學。在教生字時,我們老師要把字分解開來教,從拼音、筆畫、字義去教,充分的把學生要學的字進行深刻的講解,適當的還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去教,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對那個生字的記憶和印象。在每天教完一定的生字,就要佈置適當的家庭作業何課堂作業,比如讓他們抄寫生字多遍,也是一種加深字的記憶的方法,在比如還要讓他們自己去查字典找出學生的字的其他組詞,把它們寫到書上生字的旁邊,便於以後複習。上課學習語文時,要以學生們為主體,不能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一定要學生們參與進去,語文是需要去相互配合才能學好的科目。在講解課文時,把文章的重點段落給學生們標記出來,帶讀完之後,就要讓學生自己去讀,最好是要讓他們有感情的去朗讀文章,可以增加語感,對他們看文章做題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小學生的語文,看似簡單,但是也是要不斷的去積累的,不然學完就容易忘記,因此這一個階段的教學,我是帶著學生們去看一些適合他們自己年紀的書,看得多了,認識的字也就多了,積累的素材也就會得到增加,這對在課堂上教學也會相對簡單。
語文的教學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學生們年紀還比較小,對學生的興趣不是很高,而語文有時候又很枯燥,因此要儘量避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時,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語文老師就要去帶他們認識新鮮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覺得語文很豐富,能夠學到很多東西,認識不同的事物,不斷的去增加他們的興趣度,那麼語文進行的教學也就是比較成功的了。
以上是我教小學語文的心得,也是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更是我自己去不斷的摸索得到的。現在我依然是小學的語文老師,我覺得自己在教學語文上還有進步的空間,未來我會更加的去培養自己在教學的方面的能力,讓更多的小學生喜歡語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6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促進我們發展的重要手段。《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而小學生作文內容以記敘文為主,主要是寫人、記事和描寫景物。
寫作素材源於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見多識廣,寫起作文來就會輕鬆。而這恰是農村學生的弱項。農村小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冥思苦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口號式的幾句,空洞無物。
作為一民農村語文教師,如何調動農村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我有以下體會。
一、會學生,發現寫作素材。
農村小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學校裡的各項文體活動;家裡的各種家務勞動;農田裡的各種農作物生長狀況……有些素材是城裡的孩子無法見到的。但要讓學生將這些內容用作文的方式表達出來,必須讓他們實踐。例如:秋天到了,我讓學生們寫一寫秋天,但有的孩子用優美的形容詞堆積了一篇。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後來,我利用一個星期天機會,讓孩子們同家長一起去地裡幹活,並把所看到、聽到的、想到的記下來。第二天上作文課時,我先讓學生們交流昨天勞動的感想,孩子們交流得熱火朝天,接著我說,想聽聽昨天同學們都有什麼收穫,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說,足足說了近10分鐘。最後,我才說,把剛才你說的寫下來吧!結果這這篇作文孩子們寫得很開心!所以我總結出一條: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實踐!
二、具體事中,悟出“真情”。
小學高年級習作中,要求學生要表達情感。但學生在習作時往往是直接寫一句話表達情感,這種情感給人的感覺是“假”。習作中,不能反映內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質意義。因此,要想讓學生認真習作,必須激發學生的“真”感情。
要讓學生在習作中,把他們的個性、情感得以發展、想象、語言表達等各種心理能力得到最佳訓練,教師就要做到童言無忌,呵護真情。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課堂上,在課外,在學生作文的批語裡,在進行口語交際對話教學時……向他們表達我們的“真”情感,真實地流露我們的喜怒哀樂,讓學生逃出“四角天空”的困境,創設一定的課堂練筆情境,激發出他們的“真”情來。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組織看電影《柳月彎彎》,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影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也著實感人。看完影片後,我並沒有要學生馬上寫觀後感,而是讓學生回憶哪些場景讓你流淚,讓你感動。結果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地回憶,不斷地體悟影片中真情,甚至有些學生又一次落淚。完成寫作後,我從孩子們習作中,讀出了“真”情。
三、加強課外積累,擴充素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於小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但農村學生由於條件限制,閱讀面很窄,除了課本和讀本外,幾乎沒有課外書。基於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閱覽室的資源,擴充學生的閱讀量,並都會學生隨時摘抄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的詞句、語段。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於不同的層次的學生,我會做到推薦閱讀。基礎較差的學生,我推薦他們讀童話、寓言、小故事。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建議他們閱讀中外名作、名篇。
四、評價作文與鼓勵相結合,讓學生嘗試成功,激發習作需要與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因心理上的慾望而產生的。教師與學生就像“漁”與“魚”。而評價就像“餌”。學生愛吃的“餌”,絕非劈頭蓋臉的訓斥和沒完沒了的批評。專挑毛病的做法,這樣只會撲滅學生習作的慾望。因而,我在批改作文時,總是採用鼓勵、交流的方法。我要麼對文章的內容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要麼就與小作者本人產生一下情感上的共鳴;或者抓住他文章的閃光點大大地欣賞一番……什麼“你的媽媽真是位慈愛、勤勞、嚴謹的好媽媽,我也同樣敬佩她”;“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呀,彷彿把我們每個人都帶到了這個夢幻般的世界”……這些評價使學生“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學生有了這種想獲得精神愉悅的願望和動機,何愁不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呢?
小學生作文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反覆的練習,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作文教學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們精心地去呵護和培育,改進作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相信一定會在語文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7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是那種較為下死功夫的學生,雖一直保持著較好的成績,但一直很辛苦。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班裡有一個同學,他整天都喜歡出去玩,在校園裡、操場上經常都能看到他玩樂的身影,但每次考試,他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讓我羨慕得不得了。
現在,我成為了一名老師,我就一直在想,怎樣讓孩子們有個輕鬆愉快的童年的同時,又能夠擁有好的成績呢?
一次在無意中看到一篇名為“玩出來的好成績”的文章時,我的心裡不禁為之一觸動,是呀,如果我們的孩子都能玩出好成績,那該有多好呀。
細心地讀完這篇文章時,我受益匪淺。課堂上,老師把需要掌握的知識編成遊戲,使學生樂於參與;課間,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玩各種遊戲,和學生打成一片,因此,他的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想,我也可以把遊戲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去。教育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遊戲,在遊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願意接受的。”遊戲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把遊戲引入課堂可以寓教學內容於遊戲之中,學生不僅可以在遊戲中完成教學任務,反過來又可以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滿足。這種教學形式更貼近孩子的心,使它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手段。
在語文課中有許多需要背誦的詞語、段落,讓孩子們機械地背誦孩子們沒有興趣,背起來也是無精打采的,效率不高。我經常在班裡不定時地舉行“小組火車賽”的遊戲,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每次競賽每一小組都要有三個同學接受考驗,第一個同學是小組推薦的,第二個同學是老師隨機指定的,第三個同學是別的小組指定的,每次勝出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個星星,為了自己小組的榮譽,這樣,孩子們每次在遊戲舉行之前都會特別認真地背誦,不但背誦的積極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我發現,孩子們在玩遊戲時,心情是放鬆的,思維是敏捷的,語言是流暢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結合教材,透過創設情境、遊戲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引起學習的慾望,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使我們的孩子在玩中提高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