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淺談古典詩歌和當代流行音樂的關係

淺談古典詩歌和當代流行音樂的關係

淺談古典詩歌和當代流行音樂的關係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歌以其獨特的情感寄託、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無數人傾心。而流行音樂似乎難於同高雅的古典詩歌相提並論。因此不會有太多的人主動地將兩者聯絡在一起。但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古典詩歌與當代的流行音樂,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關係,古典詩歌對流行音樂的影響更是日益彰顯。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典詩詞更是有著值得炫耀的歷史,豐富的內涵,悠長的韻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傳至今。也正因此,縱覽數十年來的流行音樂,處處都有古典詩詞的影子,點點滴滴可見古典詩詞的風韻猶存。本文擬從兩方面對“中國古典詩歌與流行音樂”做相關闡釋:一是唐詩宋詞元曲及流行音樂的由來和特點;二是從不同角度看詩歌對流行音樂歌詞創作的影響。

  首先研究唐詩、宋詞、元曲及流行音樂的由來發展和特點:

  (一)唐詩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古體詩,如《詩經》、《楚詞》等;另一類是格律詩,在一首詩中,講求平仄、韻腳和對仗等。唐帝國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國內各民族的融合,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變得豐富複雜,為詩詞創作提供了多種多機關報養料和素材。唐帝國制定和執行的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以詩賦主要內容,這種機制也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其特點: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二)宋詞

  詞是詩經及魏樂府之蛻變和唐代近體詩不斷髮展的結果。詞和詩的最大區別就是,詩為整齊的五、七言(齊言),而詞則長短句(雜言),依照樂曲的節拍而填制長短句的“詞”。“詞”就這樣產生的。宋詞的成熟繁榮時期,則是詞創作的最高峰,數量質量都達到了巔峰時期。宋詞得到整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認同和喜愛。詞已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時期文學樣式的代表。其特點:它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撥氣息的文學新形式。詞與詩有著密切的聯絡,詞分豪放、婉約兩大流派。

  (三)元曲

  清李調元《雨村曲話》引《絃索辨訛》稱:“三百篇而為詩,詩變而為詞,詞變而為曲”,明王世貞《曲藻》又稱:“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說明了曲的起源。曲與詞的主要區別是,詞的字數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數不定,詞韻大致依照詩韻。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戲曲家創作後期產生專業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壇更為絢麗多彩。元散曲分為豪放、清麗兩大派別。其特點:元曲韻密,有時每句用韻,甚至句中押韻,同時元曲平仄要求更加嚴格。元曲可加襯字,尤其是套曲,襯字較多,如不分正字襯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四)流行音樂

  當代的流行音樂在古代詩詞曲的基礎上,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集景、事、物於一體,作為詞源,而後配以音樂,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現代氣息的美的語詞曲綜合體,抒發人類情緒。其特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詞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藝術色彩都較濃,在特定時期的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詞曲均不限形式,基本沒有嚴格的韻律要求,比較隨意。

  下面我從不同角度談一下詩歌對當代歌詞創作的影響:

  (一)影響的方式

  一、有的作直接引用:

  古典詩歌直接成為流行音樂的表現主題和內容,給了流行音樂另一表現空間,考量著當代音樂人對文化的把握。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流行音樂的表現功能,提升了流行音樂的層次。

  音樂展現千姿百態的生活,表達形形色色的情緒與心態,而作為當時的流行歌曲,古典詩歌的功能與意義恰好在這個地方。儘管處於不同的時代,人們所經歷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緒感受也會相去甚遠,但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反應與情感,卻並不受時代與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經歷的心理應變放在今日也同樣可以適用,那麼用以表現古人情感的詩詞歌賦,同樣也可能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國的古典詩歌非常講究韻律,大多音樂感極強,而結合到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轉,迂迴曲折,動人不止,這些恰是當代許多流行音樂創作人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因此,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採用拿來主義,直接挑選經典的古典詩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對他們是一個挑戰,對演唱人來講亦是如此,因為聽眾會不自覺地拿曲作者的曲與演唱人的唱來與原詩歌相聯絡,看是否和諧悅耳,從而對創作者與演唱人的高下進行評判。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覺得當屬鄧麗君。鄧本身是以唱臺灣小調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氣息的濡染,加上臺灣一批執著於傳統文化的音樂人,共同創作出許多與原詩歌同樣經典的作品。鄧麗君曾經出版過一張名為《淡淡幽情》的個人專輯,其中收錄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詞壇名家的經典作品,有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秦少游的《桃源憶故人》(玉樓深鎖多情種),聶勝瓊的《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等等。以上歌曲由臺灣聲名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劉家昌、翁清溪、陳揚等譜曲,曲與詞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鄧的內斂婉約清麗的唱腔,使這張專輯成為中國音樂史上世代傳頌的極品。

  二、有的作間接引用

  1、創作元素

  文學創作素來講究廣徵博引、引經據典、物為我用,從而提示其所表現主題的廣泛性。許多當代的流行音樂詞作者,更是喜歡借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典故或內容,將其展開或以其為思路加以演繹,繼而展現一段現代的故事情感。例如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綠草蒼蒼,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露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引自《詩經》的詩句。

  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有兩個人。一是臺灣的瓊瑤,她的很多歌詞裡都喜歡借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庭院深深深幾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另一個是大陸的陳小奇,他是大陸歌壇嶺南派的領軍人物。他有一個頗有影響的“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白雲深處》、《巴山夜雨》),是大陸詞作家裡古風最重的一個。陳喜歡將古詩詞中的名句或典故經演繹,並與現代人的情感相結合而成歌詞,由此形成他獨特的陳氏風格,也為中文流行歌詞創作形成一個典範。

  例如由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唐詩中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歌詞直接或間接引用了原詩中的“月落烏啼”、“楓橋夜泊”、“到客船”等短語,我們深切感覺到詩歌中的那種愁緒也縈繞在歌詞中。

  再如伊能靜《念奴嬌》出自蘇軾《念奴嬌》和毛澤東的《沁園春》,S.H.E的《長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聲聲慢》,這些都是對詩歌文化中古典元素的重現與運用。梅豔芳《床前明月光》歌詞有一部分完全照搬了李白的《靜夜思》,反覆吟唱。

  2、創作形式

  從創作的形式上來看,古典詩歌也為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或是確立另一種風格。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當代的流行音樂在寫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鑑、套用或模仿了古典詩歌的語言格式與風格。用古典詩歌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音樂,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

  至於例證,我們先說香港。香港的很多詞作家,他們的古文化功底相當深厚,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詩歌的寫作規範來進行創作。首先是黃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題歌《滄海一聲笑》:“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他的風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俠,豪情奔放,熱情不羈。

  再有鄧偉雄,他和黃霑一樣,寫了很多電視劇歌曲,這是當時香港音樂創作的一個主要形式。在《萬水千山總是情》中:“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莫說水中多變幻/水也清/水也靜/柔情似水愛共永”。鄧的作品擅長描摹內心感受,頗有宋詞的遺風。

  再看臺灣方面。臺灣方面的歌詞創作更偏重於現代文體,更多關注風花雪月,但這也恰好是許多舊詩文的主要素材。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是方文山。

  方文山擅長拆解語言使用的慣性,利用古代詩詞的元素語言,重新澆灌文字重量,賦予其新的意義,紡織出新的質地,建構後現代新詞風。其創作的歌詞中充滿強烈的畫面感、濃郁的東方風,是華語歌壇“音樂文學”的創作才子,也是各種音樂獎項的常客。方的文字獨樹一幟,其代表作《東風破》、《發如雪》、《菊花臺》、《青花瓷》、《蘭亭序》中諸如“菊花”、“閣樓”、“戎軍”、“墨香”、“風月”、“銅鏡”、“宣紙”等大量古典詩歌元素的運用堪稱完美。我認為,方文山的歌詞創作實際上引發了音樂創作的一次革命。在他筆下,歌詞不再是單純的流行文化,而成為一種可能酵生多種文化想象的文學形式。亦詩亦詞,亦詞亦詩。從那些新奇歌詞韻腳中衍生出的“素顏韻腳詩”,辨識度極高,且當脫譜欣賞時,亦可獨自低吟,成為另一種詩歌。

  我們以《東風破》為例:

  “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視窗/我在門後/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遊/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誰再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細品其文,會發現全詞呈現的意境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中那種淡淡哀愁極其相似。內容雖屬寫情思卻無邪,類於李白《長幹行》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兩小無猜的愛情。而且歌詞中多處可以捕捉到古典詩詞的影子,如“酒暖回憶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水向東流”容易讓人聯絡到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外,詞中出現的多種意象,如燈盞,如琵琶,如琴音,如楓葉,如籬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聯絡到古典詩歌,透出一種典雅之美。

  再如《娘子》“娘子卻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你在那裡在小村外的溪邊河口默默等著我”,折柳是古人送別之意象;《發如雪》“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飲。遇人千萬,只你一人在心”,《長恨歌》中“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詮釋嗎?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還有不少人熟悉的周傳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自你走後心憔悴/白色油桐風中紛飛/落花似人有情這個季節/河畔的風放肆拼命的吹/不斷撥弄離人的眼淚/那樣濃烈的愛再也無法給/傷感一夜一夜/當記憶的線纏繞過往支離破碎/是慌亂佔據了心扉/有花兒伴著蝴蝶/孤燕可以雙飛/夜深人靜獨徘徊/當幸福戀人寄來紅色分享喜悅/閉上雙眼難過頭也不敢回/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後悔/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

  歌曲中流露出來的悽悽傷感,表現出來的絲絲無奈的情感基調,其實就出自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在正確把握了蘇軾詞中的情感之後,再來傾聽《寂寞沙洲冷》,那一定是另有一番味道。

  儘管古典詩歌與當代流行音樂是不同時代的產物,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但不管怎麼說,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古典詩歌永遠都會對當代包括未來的流行音樂創作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文化對古典文化的借鑑與沿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古典詩歌是流行音樂創作中一個不可捨棄的主題,一處用之不竭的源泉,一種無法迴避的誘惑,從各方面影響著流行歌壇。

  (二)意象的比較

  (1)借物思鄉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蘇幕遮》(范仲淹):碧動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暗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流行音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渺渺炊煙飄來了思鄉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著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臉龐。欲知故鄉親人是否安康;捧一盞鄉酒,陪伴著你呦,無論我身在他鄉與遠方。”

  詩歌和流行歌曲在表達情感的時候,大都是藉助物象描寫。如《蘇幕遮》描寫藍天、白雲、水波、斜陽等,歌曲《望鄉》則描寫夕陽、天空、炊煙、河水來抒發情感。

  (2)特定節日思鄉

  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流行音樂:《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兒紅》。

  以上都是在特定節日思鄉的例證。

  (3)以月喻心

  《菩提心論》:照風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

  唐詩僧皎然的《水月》一詩: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虛無色可取,皎潔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

  流行音樂《月亮代表我的心》: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我的情不移,我的愛不變,月亮代表我的心。

  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禪宗理論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為“證心”的事物。《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樣是以月喻心,是一個充分的例證。

  總之,內容上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如表現對戀人思念的愛情篇、描寫戰爭場面的記實篇、弘揚祖國秀美山川的抒情篇等。歌曲或直接引用詩句或間接引用,即對某些詩句加以改變,或表達意思上與詩詞相同相似。古典詩歌所蘊涵的魅力就在於它具有激發現代人的創作靈感,給流行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研究古代詩詞曲對流行音樂歌詞的影響這個課題,是我的初探。這其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增強了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由於我的水平所限,部分材料積累的不足,分析問題還不夠深刻,有一些觀點和內容聯絡的還比較生硬,材料的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待提高。

  在現代社會,中西方文化,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影響下不斷進步。帕瓦羅帝等三大男高音演唱家在北京故宮舉行演唱會,不僅是對紫禁城這一建築本身的嚮往,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文化、中國文明的嚮往。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如此高的熱情,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是否有責任把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並將其發揚光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