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七年級語文《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中秋詠月詩詞》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本課選取的三首詩,雖然所寫時代不同,詩體不同,然而共同點是都寫於中秋節,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在主旨和格調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寫中秋節中較有名的一首。它在寫詩人賞月思人的同時,由己及人,聯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頭望月,思鄉懷人,於是產生奇妙的想象,這滿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條條思念的情絲,它穿透了空間距離,將相互思念著的人們聯接了起來。詩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著自己,也慰藉著所有飽嘗思念之苦的離人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詞人蘇軾的名作,也是歷代詠月中最有名的一首。它是在詞人政治上不得意,且與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見的情況下寫的。詞中有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達、開闊胸襟的直白。流傳最廣的句子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成為離人們相互寄託美好祝願的名句。

  《我的思念是圓的》詩人託今追昔,想到心靈相通的摯友、骨肉親人多變不在身邊,有的已離世,不禁心頭滲入更深重的孤獨和悽慘之情,表達了對團聚、親情、友情的珍視和懷想。

  本單元的主題是民俗風情。前面的課文已介紹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和端午節,這篇課文繼續介紹中秋節,所以,這篇課文的學習應讓學生在瞭解中秋節傳統習俗的基礎上,理解月亮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所獨有的蘊意和魅力,進而理解這三首詩詞的涵義和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上採取點撥法。鼓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聯想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以學習小組為主,採用讀讀議議背背的方法,學生合作學習,相互探討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重點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能說出詩詞的意象,並理解其深刻含義;

  2、學習情景交融,想象豐富的寫法:

  3、能在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基礎上說出詩詞的思想感情。

  1、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多媒體

  2課時

  第一課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學習重點:

  一、理解詞的大致意思,並能背誦全詞。

  二、理解詞人的感情變化過程,體會詞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從寫月或月光的詩句入手,進入新課。

  自古,“月亮”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充滿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騷客尤其喜歡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成就名作佳篇。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等等。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北宋詞人蘇東坡的一篇曠世傑作,同樣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裡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二、預習檢查

  1、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詞

  提醒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棲鴉( )綺戶( )宮闕( )瓊樓( ) 天涯( )

  2、教師範讀。

  3、學生一齊朗讀這首詞

  (下面,同學們看螢幕上的提示和結合課本的註解,進一步認識蘇東坡,並且瞭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三、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四、第二次朗讀訓練

  ①學生個人朗讀;

  ②學生齊讀。

  五、思考討論

  在這首詞裡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①講解“聯想”的定義。

  ②講解“想象”的定義。

  (一) 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二) 這首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絡何在?

  (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①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

  上闋----望月(寫景)

  ②下闋呢? (抒發了什麼感情?)

  下闋----懷人(抒情)

  ③上、下兩者的聯絡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 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五) 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 宮闕 -> 瓊樓玉宇

  六、達標測試:

  (一)詞前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二)在“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三)“懷子由”體現在詞中哪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聯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滾動的珍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轉的電扇,我想到……

  (讓學生自由發揮或讓他們課後思考。)

  七、歸納小結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 宮闕 --> 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佈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請同學們根據所學詩篇,寫一首四句以上的詠月小詩。

  第二課時:十五夜望月 我的思念是圓的

  學習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兩首首詩;

  2、領會詩中美好的意境、情思以及思想境界。

  學習《十五夜望月》

  一、朗讀全詩

  二、教師簡介作者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

  唐代宗大曆十年(775)進士。曾任昭應縣丞,渭南尉。穆宗長慶初,由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大和中出為陝州司馬,後歸居咸陽原上。一生困頓,晚景尤為淒涼。為官在外,常與家人別離。

  三、師生共同分析詩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刺眼的驚擾,先後進入了夢鄉。“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樹棲鴉”三字,簡潔、樸實,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這也讓人聯想到滿月中的桂樹。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詩人無聲望月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

  冷露無聲浸潤了桂花,那麼月中的白免呢,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注目明月,神馳意遠呢?詩人由已推人,擴大瞭望月的範圍。詩人由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詩人沒有直說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飽含相思的清輝灑在哪一家。欲說不盡,委婉動人。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瞭望月,並擴大瞭望月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含蓄深沉。特別是“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似的。

  四、分小組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的特徵是什麼?

  秋月——秋思

  2、詩人透過這種景色表達何種情感?

  詩人透過聯想,由已推人,在這出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中,表達出別離思聚的情感。

  五、深情並茂背全詩。

  學習《我的思念是圓的》

  一、檢查學生對詩人艾青的瞭解

  教師肯定學生並給以補充。

  二、賞詩

  1、學生個人朗讀全詩。

  2、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由詩人創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圓的”,把無形的思念說成是有形的圓,形象的語言中包含著許許多多情感上的東西,詩人渴望團圓,渴望美滿。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圓最亮的”,詩人由思念到圓月,引發人的聯想與想象。月兒常圓嗎?不圓時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們在看月的時候常常會想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激起人們對個人命運的遐思。

  詩人由眼前的“西瓜、蘋果都是圓的”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親朋團聚的情感。

  3、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4、請學生說說朗讀體驗。

  5、深情並茂背全詩。

  三、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兩首詩;

  2、收集更多詠月詩句;

  附詠月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唐李白《把酒問月》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憶揚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宋晏殊《寓意》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宋張先《菩薩蠻》

  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 送春》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清袁枚《春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