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三字經詳解: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三字經詳解: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三字經詳解: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年輕人,應該及早想一想“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道理,提高警覺性。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他們年紀那麼大了,才開始後悔讀書太晚了。

  你們這些年輕人啊,應該及早想一想“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道理,提高警覺性。

  讀書在人的一生中,有最佳“黃金期”,也就是十三歲之前。

  在這段時間裡讀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如果錯過了人生的前十三年,無論你今後多麼努力地彌補,無奈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發育已經定型了,再背書記不住了,那時就“猶悔遲”了。

  曾國藩曾經說過:“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

  大地數萬裡不可能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

  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

  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辦者,不過太侖之一粒耳。

  知 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退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退名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 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

  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像五代時候的梁灝他都八十二歲了,殿試的時候對答如流,在眾多計程車子裡面奪魁做了狀元。

  北 宋年間有個文人叫梁灝,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罷休。結果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受盡別人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就離 狀元近了一步。他從後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試,歷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

  為此,他曾寫過一首自嘲詩:

  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

  饒他白髮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

  觀榜更無朋友輩,到家惟有子孫迎。

  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

  歷史上的梁灝為北宋太宗時的進士,中狀元時年方23歲。遼軍攻打宋朝時,梁灝曾上書朝廷獻策,宋人陳正敏著《遁齋閒覽》中說,梁灝82歲中狀元,所以將梁灝畫成白鬚皓首的樣子,實屬傳說中的誤會。

  梁 灝(963-1004年)字太素,宋朝山東須城(今山東東平縣)人,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狀元,人稱父狀元,曾任峽路安撫使、關右安撫使、翰林學 士等職,在任開封府尹時暴病卒,年四十二歲。梁灝的'兒子梁固,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中狀元,人稱子狀元,曾任著作郎、戶部勾院等職。天禧元年 (公元1017年)病逝,年三十三歲。

  梁灝父子二代狀元,為官清正,皆有著作傳世。直到現在其家鄉東平縣,仍有一“父子狀元坊”,上有書法名家金一鳳手書的對聯:是父是子同作狀元千載少,為卿為相流傳歷代一門多。此外尚存梁灝、梁固及其家庭墓群,及宋碑兩方。

  歷史上的有名的長壽老狀元,唐代屬柳公權(778-865年)壽數最高88歲;宋代屬黃裳(1044-1130年)壽數最高,位87歲,但也是長壽狀元,而非80歲以後再中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