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這部分的內容是將教育的內容具體落實到求學者本人身上,教育的其他環節雖然重要,但畢竟還都是外緣,教育的主體是受教育者,學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終受益者。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這幾句話很重要,講的是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習效率的三個關鍵,一個人求學能否成功,就在於此,不要輕視這幾句話俗氣,真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三 個關鍵的第一個,是“口而誦”,現代語言就是“要讀書不是看書”。古人讀書講究五到,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這裡說的“口而誦,心 而惟”,口與心就代表了這“五到”。讀書一定要“口而誦”,不誦怎麼能叫讀書呢?我們現代人改了稱呼,叫“看書”,雖然一字之差,結果可完全不一樣。 “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點有刺激的'東西看,讀的概念則完全不同。
從現代科學的觀點分析,人的大腦是記憶儲存器,腦皮質有不同的分割槽: 有語言中樞、聽覺中樞、視覺中樞等等不同的功能區。道家早就說腦有九宮,每一宮都有一個神仙主管,我們聽了一直以為是神話,實際上到家說的,正是大腦皮質 不同的功能中樞。閱讀只是大腦的視覺中樞在工作,換句話說,只刺激腦皮質的一個視覺功能區,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齊來配合,腦皮質五個功能區同時工 作,學習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幾倍,這筆帳得會算。
第二個關鍵就是“心而惟”,惟是動詞,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裡面要反覆思考,就是“心而 惟”。孔子在《論語》中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知識淵博,但是沒有智慧的思想,所學的就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罔就是迷惑、 茫然。相反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踏踏實實地學問的鍛鍊,自以為是,結果就會自誤誤人,很危險,就是殆。
第三個關鍵是,“朝於斯,夕於斯”。 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他,象《西廂記》裡的崔鶯鶯一樣,“茶裡也是伊,飯裡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專一,象打井一樣,選好一點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學 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問,先不要在外面尋找答案,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話頭,“朝於斯,夕於斯”地誠心問自己,答案就出來了,這是佛家說的自悟,是開發自己 智慧的傳統治學方法。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談到:“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來而用之不竭乎?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三點教誨,並且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去,相信我們的智慧一定能夠開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