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遐思散文
嶽麓山是一座名山,但它揚名主要不在其雄峻,不在其秀美,而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與思想。駐足於這座名山的每一個景點,都能觸發你對歷史、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不盡遐思。
嶽麓;書院之思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下,被譽稱為“千年學府”。書院雖歷經千年而絃歌不絕,這與歷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密不可分。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學大師朱熹從千里之外的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即今天長沙)造訪同為理學家的張(木式)。朱熹在長沙駐留兩個月,二人切磋論辯,有時通宵不眠,書院常常聽者如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朱張會講”的意義不僅僅發展了理學,更重要的是它如一道閃電劃破了當時沉悶壓抑的思想天空,樹立了自由爭辯、共同探討、求同存異的學術典範。學術思想需要交流切磋、自由辯論,學者更需要博大的胸懷人格與謙遜的學術氣度,嶽麓書院的優良傳統在今天仍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愛晚亭之思
愛晚亭矗立在清風峽中,閣名源於杜牧的《山行》。駐足愛晚亭下,抬頭仰望紅底鎏金的'“愛晚亭”,再誦讀旁邊龍飛鳳舞、磅礴雄渾的《沁園春·長沙》詩句,一種穿越歷史的厚重敬意油然而生。在風雨如磐、國難當頭的歲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群身無分文卻心憂天下的少年,在湘江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在愛晚亭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雲麓峰項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正是這群風華正茂的少年從愛晚亭出發,讓一個瀕臨衰亡的民族重新昂首站立起來。數十年後,身為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應湖南大學校長李達之約欣然為愛晚亭題匾,並欣然同意將《沁園春·長沙》置於匾旁。我想,作為共和國的締造者,他如此看重愛晚亭,不僅僅是因為它承載著自己青春時代美好的革命回憶,更在於它能昭示共和國的未來者: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禹王碑之思
禹王碑鐫刻於雲麓峰東側的岩石上。碑文9行,共77字,字型奇古難認。大多數人認為碑文歌頌了大禹疏江導河、治平洪水的偉大功績。大禹本姓姒,因他治理好了肆虐不羈的洪水,被人們尊稱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之意。我總覺得,大禹最應受尊崇的不只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也不只是他讓天下蒼生免遭洪患的豐功偉績,而是他找到了人類與大自然的正確相處之道,即只能疏,不能堵;只能順,不能逆;只能尊重,不能違背。這是一條樸素、科學、偉大而必須遵守的法則。但自誕生起,人類總是企圖佔有、征服它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現代人類仍然不遵守這一自然法則.亂砍濫伐、肆意排放、過度開墾開採……大自然已開始發出警告:洪水、高溫、極寒、土地沙化、海平面上升……自詡創造了高度文明的人類難道還不如數千年前大禹的才智嗎?
“直上雲麓三千尺,看盡長沙百萬家”,這是詩人們登嶽麓山最高峰的豪邁。嶽麓山其實並不高峻,海拔僅僅300.8米,但當你真正走進了嶽麓山,讀懂了嶽麓山,再登上雲麓峰頂時,你所達到的高度遠不止三千尺,你所看到的也遠不止長沙百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