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鄉> 【精選】思鄉的作文600字三篇

思鄉的作文600字

【精選】思鄉的作文600字三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思鄉的作文600字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思鄉的作文600字 篇1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最後再看一眼故園:那園中的池塘,皺起了眉頭,那園中的樹,終於不再颯颯作響,那林上的鳥兒,只是一圈一圈繞屋低飛。那是誰?這夕陽將妻兒的影子拉得很長,他們揮著手,望著詩人……詩人怎麼能控制住自己的心情。那淚水不住淌下,流進了他的心中,他一步一回頭,一次次地看著自己遠離家鄉,心中如刀割一般。他終於抬起了手,擦乾了淚水,但那一滴滴淚水如泉般湧出,詩人怎能將它擦乾?他跨上馬,將心一橫,離開了家……

  詩人就是我,我終於離開了家鄉。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白雪紛飛,染白了我的烏髮,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我看這淒涼之景,心中一震,竟想到了家鄉。——遠處,有一地馬鈴丁當之聲。我看見他手上正拿著入京城的令牌,雖然才出去幾段時間,為何像離家幾十年一般?我終於忍不住,上前道:“先生可是回京否?”“是呀!”

  我心中又是用力一震,突然間,我十分羨慕他,打心底裡羨慕他。

  “問君能捎吾,信否?”“行呀,還請問君姓甚名誰?”

  “吾姓岑名參,家住京城。請將信給吾妻。”我渾身翻了一次,就是找不到紙與筆,心中不免焦急。最後只得說:“請君捎吾口述給家人吧!”那人也點點頭。

  我把我的情況,以及對親人的思念情,都給了那入京之使。

  他回去了,他帶著我的希望回去了。我望望漸行漸遠的他和沙漠上一行整齊的馬蹄印,又望望家鄉的方向,又趕上去,說:“請代吾再說一話,說吾愛他們,請務必帶到!”我又一次望望家鄉之方向。

  淚水,又溼了我的眼眶,淚水淌下來,打在衣襟上,打在袖口上……

  終於,我來到了那兒,但我心中依舊放不下那個溫暖的地方。

思鄉的作文600字 篇2

  沒有云,沒有月,幾顆孤星燦爛地亮著,使夜顯得更蒼茫、悠遠和深邃。坐在年久的竹椅上,聽著日子吱吱嘎嘎的嘆息望著深沉沉的夜,面對老屋那舊有的遐想,我又充滿了無限的思念。

  老屋是全家的一個夢,是一條流淌的河總在我們心裡川流不息。

  梨在翻耕土地的那一瞬間,深埋了冬,播種了春。早早看到的是爺爺那駝背的背影和那灰褐色的鋤頭。爺爺臉上的皺紋,就像老屋一樣蒼老卻充滿了慈祥和和藹。爺爺的一生就是這樣,為黨為這個家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點點滴滴,從無怨言,把自己的辛酸,困苦都雕進了遠古的冰川,深埋心底。無論如何,爺爺仍以那熟悉的笑臉面對我們,這笑臉就像如潮的花海,使層層遞進的心事伸展。

  “坐在岸邊看著夕陽讓我想起你,暖暖夕暉溫柔如你慈愛的眼睛,感激你啊!舉起我金色的童年啊!”――讓我用一首歌表達我對爺爺的無限敬意吧!

  夏風吹拂著青灰的衚衕,一隻只上竄下跳的鳥兒精神明亮,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和夥伴們吱吱喳喳地笑。你問它們為什麼光臨老屋?因為在老屋前,大榕樹下,有奶奶的`一首讚歌!

  傍晚,總有螢火蟲提著燈籠闖進老屋。我懷疑輕螢是故事的精靈從奶奶那沒牙的嘴裡飛出來。蛙聲恬靜而涼爽,如奶奶的歌謠在柔軟的夢鄉。扛一把蒲扇輕搖,把甜絲絲的稻香扇進夢的門扉。

  老屋的故事,螢火蟲一定知道得比我多。老屋的歌謠,它一定比我熟悉。要不然為什麼飛來告訴我,池塘裡奶奶栽下的荷花,有著初綻的美麗。

  鳥兒們在歡笑中飛走了,樹葉也落了。爺爺奶奶始終守候著老屋的寂寞,陪伴著老屋做過春秋萬代。而如今卻忍心拋下老屋,留下遍野蒼涼,讓繁榮黯然退席。

  花兒開了又謝,候鳥去了又回。讓它們帶著我的永恆思念到另一個地方去吧!夜,仍舊平靜,星漢仍舊燦爛。窗外,一排站了多年的樹,當我用看一個人的眼光看待你,我明白,對於老屋,傾訴就是傾聽。

  啊!老屋。啊!爺爺奶奶。讓我背者你們的溫暖去尋找那春暖花開的幸福吧!

思鄉的作文600字 篇3

  不知道為什麼鄉情總是與"愁"聯絡在一起,是因為懷鄉給人的感覺是"愁"嗎?從字面上來看,"鄉愁"大概是一種很美的東西,大部分人無法拒絕。對鄉愁做種種解釋是毫無意義的,鄉愁只能被描述。

  鄉愁是一杯茶,這是一個平庸的比喻,但我卻很喜歡。我不願把鄉愁說成酒,因為鄉愁沒酒那麼濃烈,鄉愁只能是在無人的暗夜的一縷清香,將遠離喧囂世界的我們一點一點溶解。鄉愁是茶,總在苦澀中帶著那麼一點甘甜;鄉愁是茶,但卻不會愈衝而愈淡。

  鄉愁總與距離有關,總與去國離鄉有關。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這端是遊子,那端是故鄉。遊子走得愈遠,鄉愁收得愈緊。當遊子頭髮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鄉愁亦是鄉音,有時它被埋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卻不斷髮酵,於是我們會在說著順暢的普通話時無意間冒出一句方言,於是我們會對千百種口音中突然響起的熟悉的聲音如此敏感,於是我們會很容易就做到在兩種不同語言間嫻熟地切換。鄉音,永遠是我們屬於哪一方土地的印記。

  鄉愁是一種習慣。就像吃慣了家裡的小蔥而永遠不能適應北京的香菜一樣。鄉愁讓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勢,因為它,我們會在端午節到來時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節到來時想起該去上墳了,在春節到來時想起凍米糖和甜酒釀...

  鄉愁更是記憶,記憶捉摸不定,鄉愁也就咂摸不夠。在他鄉流浪十幾年幾十年,記憶中的故鄉卻永遠不會變,我們會很準確得說出每一個細節,但卻在回到故土時發現已然發生太大的變化。我們寧願看到一個記憶中的村莊,不願時光對其無情地篡改。但當我們失望地離開了,鄉愁又開始積聚,開始發酵,於是我們又努力在記憶中撫摩故鄉的門環。